一、了解你的聽眾
2000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說過:“聽眾是演講的目的和目標。”
在喬布斯的發布會上,從每個細節都能看到他的風格,一切都從聽眾的角度去描述。他知道,聽眾關心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僅僅是為了欣賞自己的演講,所以他會把關系聽眾的利益的點講的特別清楚。
有效的演講大致基于一下模型:
演講的主題和內容的設立是基于聽的對象。再做演講的計劃與安排的時候你要了解到聽眾的水平和價值觀,你要知道他們喜歡什么、討厭什么、接受什么、抗拒點在哪里。至于有效性,就是要聽眾按照你的演講來實施。比如你要聽眾來進行器官捐獻,如果聽眾聽完以后沒有一個人去簽字畫押,那么你就白講了。
二、為你的演講內容“瘦身”
有很多的領導明明說在臺上只說兩句,到了臺上就滔滔不絕,從學生時代到創業、又從創業到怎么娶媳婦等等等等,他在上面演講得很高興,但是臺下的聽眾早就睡過去了。
喜歡短話的聽眾占絕大多數,可偏偏愛講長話的人很多,而且樂此不疲。
第82屆奧斯卡頒獎會發布了一個奇怪的規定:獲獎者拿到小金人時,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流淚。因為一把鼻涕一把眼淚的致謝,無疑是在浪費聽眾的時間。
奧斯卡組委會還強調一個硬性的規定:獲獎明星發表感言必須長話短說,不允許獲獎者致超長感謝詞,誰膽敢說得很長或其他人想插嘴,就直接掐斷他的話筒。
而在公司里,老板發言都是愛講多長就講多長,員工只有聽的份,沒人敢跟老板說“老板你閉嘴”。我給這些老板們講過幾次課,在課上讓他們嘗到了被掐話筒的滋味。比如只給兩分鐘讓他們介紹公司,不管老板大小、財富多少、口才如何,發言時間一律平等,一旦超時就被叫停。
第一個老板,一說就超時,話沒講完就被趕下臺了;第二個老板學乖了,因為怕超時,所以講了一半就停住,只用時一分半鐘。但是我告訴他,他也不合格,因為他浪費了半分鐘時間,也導致了信息量的缺失。
如何在有效的時間里說出有效的信息,必須要經過歷練。漸漸的,老板們被修理得有意識控制說話時間,并且簡中求準,展示自己的精華。
美國西雅圖太平洋大學大腦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學家約翰·梅迪納認為:大多數人對許多事物的關注時間最長為10分鐘。
當你要規劃一次演講,并研究聽眾需求后,核心參照就是10分鐘注意力法。這樣,你就會清醒地知道自己在說什么,關注聽眾是否一直在跟進,如果意識到所講內容枯燥無味,也會自行避開。
TED為什么會火起來?因為它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嚴格規定演講者只能在18分鐘內完成演講。就算是比爾·蓋茨或者商界、政界、科學界領域的大腕,也一律平等對待,不會多給一分鐘,而18分鐘往往比他們在路上花的時間還要短。
人們對電視連續劇的收視率研究,已經長達數十年。即便是一集30分鐘的片子,仍然讓人感覺冗長。但是如果把它分成三部分,并在中間穿插30秒的廣告,就能夠提高聽眾的收視率。所以,演講也要做“減肥術”,不要忘記簡潔明了。
由此也可以得出,簡潔并不僅僅局限在視覺上,也不僅僅是把雜亂無章的東西變少或抹掉,而是要挖掘復雜性的深度。要想獲得簡潔,必須挖得足夠深。
林語堂曾經戲說:講話和女人穿超短裙一樣,越短越好。
其實,無論是10分鐘還是50分鐘的演講,只要講得好都能博得大家的好評。但對一個敏感度差的人來說,無論說話時間多短,都會讓人覺得很長。
那么,怎樣為你的演講瘦身、怎樣擠掉水分給出干貨呢?
我常常給聽眾如下建議:
◆? 第一,心中設置定時器。先規定講話時限,以每分鐘180字左右計算,保質保量,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使演講有足夠的含金量。(假設你要做一個3分鐘的演講,那么你要講的字數為180*3=540字)
◆? 第二,一次一個主題。哈佛大學研究表明,演講者不要企圖一次解決許多問題,失敗的演講者往往一次涉及面太多,以致重點被淹沒。
◆? 第三,和聽眾需求對接。也就是說,演講者要放下身段,先了解聽眾,演講才會像段位高超的高手,沒有閑招、沒有廢招,招招有力。
三、集中一點講
其實TED演講有很多,而大家能看到的僅有一千多個,大多數被淘汰的演講都是因為演講主題不明確, 要講的太多或者無法引起聽眾的共鳴。
所以我們做演講的時候要抓住一點來講:俞敏洪有一篇著名的演講叫《成就卓越》,他在演講中圍繞著觀點:“面對恐懼,當你以無所畏懼的心態來面對恐懼的時候,奇跡就發生”。這一個主題進行了密集型的例子和感悟的講述,引起了觀眾很大的共鳴。
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堂進行了《我有一個夢》的著名演講。可是在這之前關于黑人民權的事情并非只有他一個人講,也不是那個時代唯一的演講家。他就是圍繞這一點來講,回顧林肯解放黑奴的歷史、當今黑人的悲慘遭遇和對未來美好自由的向往。當時有25萬人聆聽了他的演講,人們愿意為此追隨他直至理想的實現。
1、精選話題
把你想表達的幾個主題先寫下來,然后選一個,其他剩余的要毫不留情的刪除他們。
2、精選材料
把功夫放在如何強化這個主題上,如果你有再好的概念,即使不能支持這個主題也要刪除。
3、使出狠勁
這個是態度問題不是技術問題,對自己的限制多一點,對演講的效果就會好一點。
四、用別人聽的進的話說
(1)不妨自黑
西方有位哲人說過:“世間有一種成就能讓人很快成就偉業并讓人認識,那就是講話能使人喜悅的能力。”
其實笑話的種類很多,這里分享自嘲式的幽默。這是在演講中比較常見的。自嘲自黑就是一種比較高的境界,巧妙地拿自己開涮,拉近與大家的距離,調動大家的氣氛。
林肯總統的長相大家都不敢恭維,他本人也不避諱,一次演講之中他的對手道格拉斯諷刺林肯說一套做一套是個兩面派,林肯說道:“要是我能有兩張臉,我還會站在這里以這張臉示人嗎?”林肯的自嘲引起了大家的哄笑,連道格拉斯都笑了。林肯自嘲自己的短板顯示出了說氣度和智慧。
1862年,美國著名黑人律師約翰·羅克勤在一次都是白人的演講會上,發起一場“要求解放黑人奴隸”的演說。一開場,他說:“女士們,先生們:我來到這里與其說是發表演說,還不如說是給這個場合增添了一點‘顏色’。”此言一出,臺下的白人聽眾哄堂大笑。聽眾都是白人,黑人演說家卻要做一場解放黑奴的演講,出言稍有不慎就會引起雙方的矛盾沖突,甚至引發不可收拾的嚴重后果。約翰第一句話就那自身的膚色大開玩笑,瓦解了聽眾因種族差異造成的敵對情緒,融洽了演講者與聽眾之間的關系,讓話題變得輕松自然。
馬云在演講中也愛自嘲,“我考高中2次,大學復讀過3次,面試三十多次也是失敗的,面試肯德基24個人要了23個人,我就是被淘汰的。”馬云睿智風趣的演講,大家為他送上了一句話“有人是天生麗質,而馬哥是天生勵志。”馬云的演講影響力非常大,使他像好萊塢明星一樣受歡迎,他在瑞士的達沃斯經濟論壇的門票,一秒鐘就被搶光,成為達沃斯論壇最受歡迎的演講嘉賓。
自黑的好處在于暗示觀眾:其實我也不怎么樣。這樣會博得觀眾的認同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感,讓觀眾覺得你可親可愛。自黑并不是自卑,而是自信的表現。
要點: 1.必須正中要害 2.必須盡可能簡潔 3.必須設計好,在講完時能引起笑聲 4.必須新鮮,肯定最近沒人講過。
(2)數字可以讓你的內容有血有肉
你需要舉出有效的例子讓你的演講內容有血有肉,數字有奇效。“每天都有500具棺材運出這個城市,等待著你等待著我。”這是一個美國運輸協會在某地的一個演講。當大家聽到了500這個數字的時候,都被嚇了一跳,原來安全問題已經這么嚴重。
但是數字并非每一次都是那么容易感知的。“人的一生要走11萬多公里”,如果換種說法:“據足病學醫學協會調查,你的腿在你的一生中要走11萬多公里,相當于繞地球四周!”11萬公里是個抽象數字,把這個數字換算成“相當于……”就能幫助聽眾建立一個想象空間。
在舉個例子,馬云在網商大會說,“今年淘寶的交易額將達到一萬億”,但是他繼續說道:“大家知道1萬億是什么概念?這一萬億意味著中國排名第十七的全省的 GDP,全中國超過人民幣萬億GDP的省只有十八個,去年陜西省的整個GDP就一萬億。”這個數字歸納對比的能力,大概是因為他當年是一個數學僅得一分所給他帶來的影響吧。
喬布斯的演講也不會像帳房先生一樣報數,因為每一個行業的數字都有自己的獨特性,別人不在你這個行業就是陌生的,比如當他在iphone誕生200天時,他談及iphone手機的銷量:“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售出了400萬部iPhone手機”,喬布斯并沒有就此打住,“如果你用400萬除以200天,結果就是平均每天售出2萬部iPhone”。在當時,大家對手機銷量的認知是模糊的,誰都不知道手機一年的銷量應該是多少。而喬布斯將他細化到天為單位,即使你不在手機行業干,那么你也會對每一天2萬這個數字感覺到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