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的艾灸療法是通過艾燃燒時的藥能(艾有補氣強身、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提高免疫力的功效)和熱能(止痛、消除濕氣、改善血液循環)發揮治病調身的作用。《醫學入門》中寫到“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幾年前我們便開始用艾灸調理身體,無論是自己調理還是幫他人調理,都受益良多,今天總結了一些和艾灸有關的事兒,分享給大家。
關于艾灸工具:
艾條是現在常用的艾灸工具,相比于直接用艾絨或者用艾柱盒,用艾條灸的效果更好。市面常見的艾條一般直徑是1.5~2cm,下圖中是我們現在用的特制艾條,由專業的老師傅手工制作,直徑7cm,三年陳艾絨質量有保證,燃燒時艾煙少,藥力和熱能的穿透力很強,同時覆蓋的面積大、穴位多,與小艾條相比,艾灸的效果提高了很多,時間也節省了很多。
接下來,說些艾灸關于生活的幾個實在好處和艾灸方法(以大艾條舉例)
1、祛寒消炎止痛
癥狀表現:肩周炎、頸椎病、腰痛、背痛、膝關節病、老寒腿
艾灸方法:哪里痛灸哪里,原理是中醫療法中的“以痛為腧”,灸到深處痛自消。如能請教專業人士配合相應穴位艾灸更好。頸椎和肩周每次艾灸不超過5分鐘(大艾條),其他部位每次10~20分鐘(大艾條)。
常年坐辦公室,又吹冷空調導致的頸肩問題、腰痛、背痛,一般停止吹空調后灸1~5次即可止痛,8~10次可痊愈,如果不能停止吹空調,艾灸的頻次相應增加。
2、調經暖宮
癥狀表現:月經不調、痛經、子宮肌瘤、囊腫、宮寒、盆腔炎癥。
艾灸方法:灸八髎穴10分鐘,關元穴5分鐘,三陰交5分鐘。艾灸時注意力專注,能讓艾灸有力地溫煦著身體(這可是艾灸的心法哦)。根據病程長短,一般灸3~5次見效。
3、改善脾胃功能
癥狀表現:胃脹、胃痛、胃寒、胃口不好、腹痛、大便不規律
艾灸方法:灸氣海腧10分鐘,脾胃腧10分鐘、中脘5分鐘,神闕5分鐘,足三里5分鐘。根據病程長短,一般灸1~3次見效。
4、各種虛癥
癥狀表現:亞健康、乏力沒有精神、腰無力、手腳涼、小便多、夜尿多、易困
艾灸方法:灸腰陽關10分鐘,脾胃腧10分鐘,大椎3分鐘,百會1分鐘,關元5分鐘,太溪5分鐘。熱力穿透下去,可以把麻木的臟腑激活。根據病程長短,一般灸1~3次見效。
5、美容美體
癥狀表現:虛胖、水腫、下巴長痘、面色黃、皮膚松弛(皆因氣血不足引起)
艾灸方法:灸氣海腧10分鐘,脾胃腧10分鐘、中脘5分鐘,承山穴5分鐘。根據氣血情況,一般灸1~3次見效。
艾灸的排病反應
1、身體發冷汗:艾灸在驅逐身體的深層寒氣、濕氣
2、身體發冷:灸后會覺得冒涼風,是身體里的寒較重,寒氣排出體外時會有發冷的反應
3、肚子發出叫聲,并在排氣:說明身體的氣機不通暢,艾力在幫助身體通暢氣機
4、拉肚子:雖然拉肚子,但并不感覺十分難受,是灸后身體有力量在排出寒濕
5、小便增多:灸后身體有力量排出濕氣
6、做艾灸的前幾次沒有什么感覺,只有點熱,或只有上半身熱或下半身熱,表明不怎么熱的那半身的經絡不是很通。身體比較寒。
7、體質虛的人灸后易困,乏力。灸3次左右就會好。
艾灸注意事項:
1、艾灸時注意防風、防寒。因為艾灸時身體毛孔都是打開的狀態,風寒容易侵入身體。艾灸后的2個小時內也不要喝涼水、碰涼水、洗澡,道理同上。
2、饑餓和飽腹后不要艾灸,飯后半個小時候艾灸。
3、情緒不穩定,發怒、大悲大喜后不要艾灸,情緒平穩后在艾灸。
4、高血壓患者在醫生指導下艾灸。
5、艾灸后多喝溫水,幫助身體排除毒素。
最后愿大家都能有一個暖暖的身體,度過舒適的冬天,對于艾灸的功效和方法還有疑問的歡迎留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