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這本書出版了這么多年,可是里面的理論在現在看來也并不過時,里面提出的設計問題在如今的產品中也仍然存在。書中提供了幾個完善產品設計,讓設計化繁為簡的原則,整合成一篇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正文
1.應用儲存于外部世界和頭腦中的知識,利用自然和文化的限制性因素
相信大家都有過這樣的經驗,老媽把自己的書桌整理得干干凈凈,可是自己反倒是找不著東西了。這是因為,很多能夠喚醒我們記憶的存在于外部世界的信息不復存在了。
在我們做一件事情或使用一種產品的時候,我們通常會用到兩種信息。
·儲存于外部的信息
·頭腦中的知識
外部世界對人存在自然限制條件和文化限制條件。自然限制條件就是由于物品本身的物理特性限制了其操作方法,比如手機sim卡是長方形帶著一個缺口,這樣你在插入的時候,就不會因為插反而造成操作失誤。文化限制條件則是一些文化上的慣例,經過一個學習內化的過程后,就可以自然而然的應用。
其實絕大多數的信息都是儲存在外部世界中,一個好的設計產品,一旦我們接觸了其中一條信息,相應的記憶就會浮出腦海,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也減少了我們需要記憶的信息數量。
因此在設計產品的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是:限制用戶的選擇范圍。恰當運用自然和文化的限制性條件,例如sim卡的例子。
如果設計時未考慮限制因素,而是在物品上貼上使用說明時,諸如“由此推開”、“由此插入”、“請事先切斷電源”,就表明該物品的設計很糟糕。
2.建立正確的匹配關系
在這里我們需要先明確一個概念:概念模式。
一個好的概念模式可以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正確使用各種物品,避免出錯。
設計人員的概念模式也叫做設計模式。例如家用電爐、空調,甚至是絕大多數家用烤箱,都只有兩種工作狀態:全功率運轉或停止運轉。因此,它們總能迅速上升或下降到理想溫度。使用這些物品時,若把溫度調得太高,超出了預定值,這樣只會浪費能源。可是大多數用戶心里的概念模式卻與此不同。有些人在走進冰冷的屋子時,會將溫度自動調節器調到一個很高的溫度值,希望室溫迅速升高。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由于大腦中存在一個有關電爐工作原理的心理模式。設計人員的概念模式和用戶的不同,那么結果就容易出錯。
設計人員和用戶之間的溝通通常要靠產品外觀來體現,也稱為系統表象。產品外觀上,即使控制器的位置和操作方法也需要設計一個概念模式——能自然而明顯地體現控制器與其作用之間的關系,例如開車前燈時把操作手柄往上撥,開車后燈時把操作手柄往下撥,這就是一種匹配關系,
匹配是指兩種事物之間的關系,其中自然匹配通常是運用了物理環境類比,升高表示增加,降低表示減少,聲音高表示數量多。數量、音量、重量、長度和亮度都是可以逐漸增加的變量。
3.注重可視性
要建立更好的概念模式和匹配關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提高產品功能可視性。上文說了產品外觀是使設計師和用戶建立相同概念模式的必經紐帶。一件物品傳達給用戶的信息,都是通過外觀實現的。
例如,汽車的設計好在哪里?為什么有這么多按鈕且還是是否易學易用呢?那是因為:可視性程度高。建立起了良好的自然匹配關系,一個控制器一個功能,一個蘿卜一個坑,信息反饋清晰快捷。用戶意圖、操作步驟和操作結果之間的關系清晰可見。說白了,你得讓人看得到功能,且知道這是干什么的。
4.反饋
如果沒有反饋,用戶便不清楚自己的操作到底對不對。比如寫字時沒有沙沙聲,短信發送沒有任何已發送的顯示。使用產品時沒有反饋,按鍵時用的力不夠沒有按到,或者出現了操作錯誤,用戶就可能不能及時知道或由于不知道原因而重啟機器,造成無法估計的后果,丟失文檔資料等等。
因此,要把操作結果明確地展示出來。無論是使用聲音,還是圖像。
電話的設計就是一個很好的聲音反饋的例子。按下一個鍵,就能聽到一個聲音,每個數字的聲音都不同。當你對著話筒說話時,你的聲音會經過一定的處理,然后傳到聽筒,以便幫助你調節自己的音量。撥通號碼或是沒有撥通時,電話里都會傳來不同的反饋聲音,對方接起和掛斷同樣有清晰的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