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歐第二期迎來了第一次的正式課程《新任管理者的角色認知》,一天緊張的課程下來,干貨收獲了很多。在課程中,不僅繼續(xù)學習了有關團隊信任、指導、成員等等的一系列知識以外,還重新認識到了在小歐的團隊中,能夠實現自我管理,認識自我的幾個大拿,比如大劉、王姐等。但是,今天給我感觸不是這些,而是下面這幅圖。
這是一張團隊績效與時間的關系圖,將團隊的建設分成了Forming,Storming,Norming和Performing這四個階段,分別對應團隊的初創(chuàng)、沖突、發(fā)展和巔峰這4個狀態(tài)。看了這張圖,感覺有種似曾相識、自己親身經歷的感覺。記得去年一期的時候,在上《管理學》這門課程的時候,老師說過,管理學的理論不像自然科學那樣是發(fā)現的,而是經過多年的發(fā)展被總結出來的。
回過頭來看歐薩的管理隊伍的發(fā)展,在09~11年間,就感覺很好的契合了這張圖的軌跡。在09年的時候,公司由各個職能部門的負責人組建了MGT(實驗室自治管理委員會)這么一個團隊,負責公司日常事務的管理。為了便于溝通、交流,老王(暫且允許我用這個稱呼事實料敵先機的王總)作為這個團隊的Team Leader,將各個老大都放在了一個辦公室里,有問題當面溝通。這就對應了曲線的forming階段。
接著,隨著公司業(yè)務的發(fā)展,LIMS的深入使用,以及部門職能從模糊到清晰的轉變,許多部門間灰色地帶的職能推諉開始出現。為了解決這些推諉、沖突,部門間的管理例會應運而生。許多部門間相互扯皮的事情,在會上一件件的討論、一條條的梳理,以會議最后的結論作為今后類似問題的實施導則,這就是在storming階段如何度過這個向下的拐點,使團隊效率開始穩(wěn)步上升,進入到了Norming階段。
然后,在11還是12年的時候,在原有的架構上,已經無法再找到效率提升點,效率曲線即將出現拐點的時候,老王又出現了,解散了業(yè)務協調辦公室,將下屬的各個獨立板塊并入其他部門中,開始了新一輪的團隊建設。這就不再啰嗦重復了。
現在,重新回想過去的歷史,當時的自己,作為部門的骨干,是參與到了公司的管理中,雖然只是列席旁聽管理例會。但是,在那個時候,自己更多的還是關注了如何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內把活做好。而沒有去想公司為什么要做這樣的調整,一段時間后又把它調回去,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義呢?領導讓我參加管理例會,除了是對我工作努力的肯定,難道就沒有一點其他的期望嗎?現在回想下,自己確實錯過了許多。
《禮記·大學》有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套用到團隊建設中,亦是如此。只有自己的心誠了,意到了,才能掌握自己,進而影響他人,帶動團隊。
寫到這里,發(fā)現還是一如既往的跑題加混亂。但是,最后還是要說一句,“老王的英明神武不是吹的,相信老王沒錯的”。這也算是一個已經在歐薩十年,并且將繼續(xù)待下去的一個理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