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小學的時候,我就發現自己的注意力很難集中,上課時,任由老師在上面講的聲情并茂,我的思維卻早已經跑到十萬八千里以外了,我想下定決心改掉這個缺點。
于是在上課之前,我在心中默默提醒自己,只要感覺走神了,就要立即把思緒拉回來,可每次都是不自覺的,注意力就被分散了,這使我非常苦惱,長時間的注意力不集中使我無法好好聽課,我的學習成績也受到了影響,每次做作業時,別人都能奮筆疾書,我卻只有干著急的份。
這種缺陷也影響到我的童年,小伙伴嫌我在做游戲時反應慢,跟不上節奏,漸漸地不愿意和我玩。這使我的童年時期充滿了孤獨和無助。
我有時甚至覺得自己低人一等,哪里都不如別人,充滿了深深的自卑感和自責感,我時時刻刻都在意著別人的想法,生怕別人不滿,會使場面尷尬,這種想法又會繼續加重我的自卑,成為一個惡性循環,因此,我干脆就一個人獨處,這樣就不會難受,這也是導致我性格孤僻的一個原因。
一直到現在,想起童年時期的種種陰影,我都會感到一絲悲涼。
本次我們共讀的《認知迭代》一書的作者卡梅琳-威廉姆斯就是一位受注意力不集中困擾的人,她的思緒經常“神游”,被朋友戲稱為“蝴蝶腦”,有一次差點將行李丟在機場。
為了改變這種缺陷,她想通過重塑自己的大腦來形成一個全新的自己,她舉了馬奎爾研究的例子:在過去十年中,倫敦的出租車司機大腦中負責空間記憶的后海馬體變大了,這是因為司機需要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記憶倫敦的交通路線,長時間的刺激使海馬體中產生了更多的腦灰質。
但是,目前還沒有任何方法能夠看到腦部變大的區域,有新的神經元的連接與激發,也許那只是出現了新的血管為大腦分流。
總而言之,神經可塑性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就連專家也說不清我們的大腦在學習新事物時發生了什么。
因此,想要塑造全新的大腦,最好還是選擇一個改善的方面,學會一種技能,然后持續不斷的練習。
為此,她去找兩位認知訓練的專家尋求幫助,并接受了一次強化訓練,最后,她發現自己的注意力竟然受到了強化。
她稱,經過這次訓練,她變得更加有“元意識”,這種元意識可以讓她在完成任務時,看到自己在想著其他的事。
我們知道,高效能人士為了提高注意力,通過定期休息的方法讓自己的大腦“重換生機”,他們一般使用番茄工作法,每工作90分鐘,就休息15分鐘,這能使他們能保持一整天高效學習和工作。
然而,倫敦大學的一位認知神經科學家尼利-拉維提出一個注意力“負荷理論”,他認為要解決注意力有限的問題,不應該減少大腦需要同時處理的事情,而應該增加。
就比如在背誦課文的時候,我希望周邊的環境特別安靜或特別嘈雜,如果有兩三個人在說話,我可能很容易就被他們的談話吸引了。
在嘈雜的環境下,我不再會注意周圍的人在說什么,而只是注意到別人在說話,我在背誦的時候能感覺到自己在想著“別人在說話”這件事,這使我不再分心想其他事情,轉而更加專注于眼前任務。
這就是說,我們不能讓太多事情吸引了注意力,這樣會導致真的“走神”,也不需要屏蔽所有可能導致走神的因素,而是正好找到這樣一種狀態,或者說一個點,在這種狀態下,我們的注意力能一直保持放松且持續“等待”,讓真正需要關注的內容出現時,能馬上進入全神貫注的狀態,也就是所謂的“心流”的狀態。
對每個人來說,大家的保持這種放松等待的狀態不同,因此,我們在工作學習時,要努力尋找自己的那個“狀態”,學會讓大腦在專注和走神兩種狀態間循環,才能一直保持專注力。
那么,我們應該做什么,來找到這種狀態呢?
最好的方法就是冥想,哈佛醫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薩拉-拉扎爾發現長期冥想者的大腦中后扣帶皮層區域的活動相對較少,而這個區域控制的主要就是分心,而且,瑜伽也有同樣的效果。
研究表明,正念冥想改變了默認模式網絡與執行控制網絡的連接方式,能起到與訓練類似的效果。
此外,我們也可以欣賞風景,欣賞的過程是輕松、愉悅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容易抓住這種輕松的狀態,需要投入時,就能更方便的達到“心流”的狀態了。
人的大腦復雜而神秘,還有很多需要我們探索,作者在這本書中還講了如何改善焦慮,以及如何增強自己創新力,增加自己的方向感,以及如何獲得“數學頭腦”。
如果你想掌控自己的人生,就要先從掌控自己的大腦開始,那么,不如從現在開始拿起這本書,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