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休日花了點時間體驗了一下最新版的OSX,解決了部分曾經產生的疑惑,下文便零散地給大家分享一些心得。
1.關于輸入法——不得不說,OSX下安裝一些軟件要比ubuntu下方便太多了,尤其是輸入法。曾經在ubuntu下裝過一次搜狗拼音輸入法,跟著教程一步一步做,的確是比較繁瑣。問題關鍵還在于,裝完之后,切輸入法的時候,經常奔潰。OSX下安裝搜狗拼音,真的輕松加愜意。搜狗官網直接能下DMG格式的安裝包,并且APP STORE里直接也能下載。裝完之后運行流暢,感覺從按下鍵盤,到跳出提示候選項,OSX比Windows快那么一點,也有可能是錯覺吧。。。
2.關于多屏的畫質——我覺得搞開發,雙屏是最基本的需求。15版的13.3的Pro,兩個DP1.2接口,可以同時輸出4K@60Hz的畫面(這個是官網直接寫清楚的。據外媒評測說,剩下那個HDMI1.4,還能同時輸出一路1080P@60Hz的畫面,加上筆記本自己的屏幕,就是4屏顯示了。。。),同時外接兩臺4K顯示器也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對于不同分辨率的優化,OSX和Windows是兩套不同的機制。OSX上的優點我不多說,有個缺點我不得不吐槽一下:由于OSX顯示文字時,不是向Windows那樣像素點對點顯示,導致OSX在外接低分屏(現在1080P分辨率的,只能叫低分屏了),文字邊緣比較毛躁,而不像Windows下那么平滑銳利。其實這個問題,在高分屏下(200左右PPI)不是問題,反而變成了巨大的優勢,可以用足高分辨率,顯示同樣視覺大小的畫面(比如4K分辨率,Windows下,畫面范圍會變成1080P的4倍,導致文字非常非常小),讓字體顯示得更飽滿。
3.關于多屏的工作機制——OSX下的多屏,每一塊屏幕都會有屬于自己的桌面(甚至可以分別設置壁紙),都支持多手勢的三指橫掃來切換全屏化的應用,并且互不干擾。底部的Dock欄,只要在某個屏幕中,鼠標向最底部移動一下,就會跳轉的這個屏幕中(等于是將該屏幕作為主屏)。所有應用程序可以分別在各自的屏幕上全屏。個人感覺這些功能都是非常人性化且實用的,多屏的操作體驗要優于Windows。
4.關于鼠標和觸控板的滾動方向——OSX的觸控板和鼠標可以設置滾動方向,觸控板推薦使用‘自然’模式,其體驗和用iPad瀏覽網頁一致,可以想象成在拖拽一張比較大的畫布(雙指上畫,等于鼠標滾輪下滑)。但是,當你外接普通鼠標的時候,滾輪方向就會和習慣的相反了,此時你只有將鼠標設置里的‘自然’勾選去掉,才能正常。但最惡心的是,鼠標和觸控板雖然能分別設置,但滾動方向這個選項是關聯的,改一個,兩個都被改掉了。為解決這個問題,我找到了一款小軟件:scroll reverser,它可以分別設置X軸和Y軸方向的鼠標或觸控板的反轉,問題瞬間就解決了。
5.關于DMG格式安裝包——之前由于沒用過OSX,在安裝一些DMG格式的軟件時(比如mysql的work bench),雙擊安裝完之后,桌面會多出一個快捷方式,點開后,里面是work bench的應用圖標,以及一個applicaiton文件夾的快捷方式。當時不知道這是要干嘛,就把這個文件夾刪了。若是重啟電腦后,dock欄里work bench的圖標就變成了一個問號,雙擊運行之后,就正常了,但桌面上又自動出現了那個煩人的快捷方式。這對于強迫癥患者來說,完全不能忍啊!后來搞明白了,其實只要把應用的快捷方式,拖到application文件夾里,就OK了。。。
6.關于終端——OSX下的終端提供了非常豐富的外觀顯示方案,甚至有非常炫酷的半透明槍灰色界面。但我個人認為,為了自己的眼睛,還是選個護眼一些的顏色方案吧。曾經在Ubuntu下非常順手的切出一個新標簽的操作(ctrl + shift + t),發現在OSX下不管用,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更方便了,直接command + t。
還有一些心得目前體驗得還不夠充分,留到下次在分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