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十則中教導我們:“吾日三省吾身。”有部分人在生活中發現問題,會從自己內心去找原因,應該怎么樣去解決,從自己身上去把自己變得更強,來解決問題。
這其實有一個盲區,就是當我們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的時候,有可能讓個人能力是增強了,但是個人的壓力也會變得越來越大。《他人的力量》一書教我們彌補這個盲區。
這本書是來自一個研究的基石,是UCOA的一位教授,叫作西格爾。西格爾研究了一個幸福三角形,他說一個人的幸福是來自于三個要素,這三個要素分別是大腦、思維和人際關系。大腦就是我們大腦長期以來所訓練形成的那個結構,比如說你遇到一個狀況,你所分泌的神經遞質會比別人更多還是更少?你分泌哪種類型的神經遞質?這是大腦結構的問題。
思維方式對待事情認知方法,就是ABC模型,你是怎么看待這件事情的?你的價值觀是什么?所以從生理的角度,從思維方式的角度,這是兩個角度。另外一個角度就來自于人際關系,你和他人的人際關系將決定著你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幸福的生活環境。所以這本書的作者亨利·克勞德說,人際關系是完全可以擁有可測量的力量的。
作者的妹夫是一個海豹突擊隊的隊員,大家知道,海豹突擊隊的訓練是非常非常艱苦的,而且都是以團隊為單位進行訓練的。他們其中有一項訓練,是要在冰冷的海水當中連續游幾十公里。一般到中間的時候就會有人放棄,因為實在是太累了,你的體力已經完全過了各種各樣的期,就是人身體有很多個周期,到了就要崩潰的那個時候,你的肌肉都已經在不斷地被消耗的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要退出。
然后他們就發現,大量的海豹突擊隊員能夠挺下去的,都是因為得到了來自同伴的支持。有一次,他這個妹夫已經上岸了,然后看到一個人在那邊,已經跟他招手說我不行了,兄弟我要退出了,準備去拉那個退出的繩的時候,他站在岸上沒有說一句話,就是用手揮舞起來,說過來,給他不斷地揮手,給他做加油的動作,那個人竟然吸了一口氣又游了過來。人們之間的互動竟然能夠給一個身體瀕臨到完全沒有能量的人帶來新的能量,這是可以測量的一種力量,所以他把這本書的名字叫作《他人的力量》。
我們怎么從他人身上吸取力量?書中有一名外科醫生,被爆出有婚外情,各位知道在美國外科醫生實際上相當于是創業者,他自己有自己的診所。結果他道德上出了問題以后,整個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醫院的同事開始遠離他,他的妻子開始準備跟他離婚。他承受不了離婚這樣的打擊,覺得自己非常失敗。
后來他來找這個心理醫生咨詢的時候,他說,我覺得還有機會,我決定改掉這一切,然后我會約束我自己,我不再和那個女人見面,然后我也不會再和別的女人見面,我會更加重視家庭,我每周要安排幾次時間,干什么什么樣的事。結果說完了所有他的計劃以后,這個作者就講,完了,你這事肯定得失敗。這個人說為什么?我真的能做到,我會調動毅力,我一定要控制我自己,我一定能做到。
醫生說,你有沒有想過你當初是為什么出軌的?你出軌的原因是什么?這人說我出軌是因為我枯竭了,是因為我真的覺得我需要這種感情,我在婚姻內找不到這種感覺,所以我需要補充一下能量。然后醫生說,那你現在解決這問題了沒有?你現在不但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且你還在自己身上不斷地加壓,讓自己變得更多地付出,所以注定了你肯定不行,因為你沒有從外界獲得任何幫助。
所以醫生的建議是什么?醫生的建議是你不能夠過度地把一切責任都壓在你自己身上,因為你已經快枯竭了,這時候你需要做的是去尋找組織,尋找妻子,尋找專家的幫助。組織就是互助組織,就是大家都希望解決這個問題的組織,大家在一起,像那些戒酒的人,圍一圈,大家來講自己戒酒的經歷,然后互相鼓勵。這就是組織的力量,找到你的妻子,求得她的支持,讓她給你一些幫助,找到婚姻咨詢方面的專家,給你一些專業方面的建議。
我們很多人在遇到狀況的時候,首先腦子里想到的都是我應該做些什么,而這本書從另外一個角度告訴我們,實際上和他人之間的關系協同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那么一個好的人際關系將決定什么呢?這本書里邊有一個總結,說如果一個人的人際關系和他人不一樣的話,這個人際關系將決定著你能活多久,你能否達成你的目標,你能賺多少錢,你的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如何,你有多么的信任別人,你如何應對壓力和失敗,你處于何種情緒,你體驗到多少身體上的痛苦,你如何思考以及思考些什么,這都是人際關系所帶來的直接的影響。
那么這本書最核心的部分就在于,它把人際關系分成四類,我們每個人面臨這四類人際關系。第一類人際關系叫作孤立狀態,就是一個完全沒有連接的,獨自的一個人。這種孤立狀態經常出現在成功人士身上,就是我們所謂的叫“高處不勝寒”,就是這種人感受不到周圍的人對他的幫助,他也不希望去尋找周圍人的幫助。他的人生當中更多的時間都是在付出,他跟所有人在一起的時候,都是他告訴別人應該怎么做。然后在他周圍的人,他人感受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就是別人跟他互動的時候,覺得沒法給他幫忙,都覺得是他在幫別人。他也不允許自己求助,他覺得求助是一種弱勢的表現,遇到任何問題,盡量自己扛,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決,自己喝悶酒等等都有可能。
臨床表現,就是有可能會壓力大、失眠、多夢等等,有時候會做噩夢。然后在人際關系的層面表現的是疏離的,就是各種聚餐與活動中獨來獨往,即使溝通,內心當中跟別人沒有一平方米的回應。這種感覺我們沒法從外部來判斷,只能我們每個人問問自己,有沒有那種能夠獲得真正支持的外部的人際關系?
然后在能力表現上,發現他經常會使勁地努力,追求一些渴望達成的高難度目標,但是往往會失敗,所以這種人我們叫作孤立的狀態。這不是一個好的狀態,我們處在孤立的狀態當中的時候,會特別累,壓力特別大,得不到充電的機會,而且往往會遭遇到挫折和失敗,對身體也不好。
第二種關系叫作壞的連接關系。什么是壞的連接關系?就是這個人跟你關系很親密,經常在一起交流,但問題是他讓你特別不舒服,就是他總是責怪你,總是指出你的問題,總是要求你。你傾盡全力,在這一生當中所做的各種各樣的表現,都是為了讓對方滿意。我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關系,腦海當中應該能夠想到這樣的人,比如說我有位朋友特別善用鴕鳥效應,用自己的長處比他人的短處,表面看似好朋友,其實處處揭他人短處:這種狀態就是典型的第二種壞的人際關系。
這種壞的連接關系是親密的,他們之間是經常有互動的,但問題是這種互動會不斷地消耗你的能量。這里邊有一個描述,說過高的期望、完美主義、不合理的要求、愛挑剔、吝惜贊美、羞恥感、內疚感、貶低行為,還有沉默,這是眾多方式當中的一部分。這些東西發生在你身上以后,會怎么樣呢?你的領導能力、能量、幸福、關注和熱情將會偏移方向,并且慢慢減弱,你將開始表現出防御狀態,試圖彌補一切,你將試圖回到過去,甚至回到讓別人重新對你滿意、你也對自己滿意的狀態,所以你過度地浪費時間去擔心別人眼中的自己夠不夠好。
身邊有沒有一個人始終給你帶來這樣的壓力?做每件事情的時候,腦子里邊想到的都是他會怎么說,他會怎么評價我。父母跟孩子之間經常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戀人之間也有可能會,公司里有一個強勢的領導,也會帶來這樣的壓力。這是第二種,叫作壞的連接關系。
第三種叫作看似美好的連接關系。什么叫看似美好的連接關系?就是你身邊的人跟你在一起,全是正能量,不斷地恭維,跟你一塊兒購物,跟你一塊兒花錢,一塊兒花天酒地,然后一塊兒玩游戲,這些關系看起來讓你覺得感覺很好,很舒服,很棒,但是沒有給你帶來實質性的變化,到最后你會發現這種行為只停留在舒適區。
所以這三種人際的連接關系都不是健康的連接關系,而且最可怕的是,這三個層次之間會環游。什么叫環游?就是因為你覺得自己特別孤獨,所以你很想找一個連接關系,結果你特別依賴一個整天挑剔你的人,整天批評你的人,建立了一個壞的連接關系。這個壞的人際關系讓你覺得好煩,說不行我得過美好的生活,于是你又跌落到那個看似美好的連接關系當中,然后覺得跟他們在一起怎么這么開心呢。然后開心的時間越長,你發現自己越沉倫。開心的時間越長,你發現自己越沒有進步,然后整天麻醉在那些花言巧語中,慢慢地你覺得這些關系都沒有意思。那些批評我的人我也很討厭,這些整天跟我說虛頭巴腦的這些話的人,我也很討厭。于是你又回到孤獨的狀態,孤獨一段時間又開始尋找,這就變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第四種關系,唯一帶來希望的連接關系。那么第四種連接關系的特點是什么?就是你作為被連接的人,你要勇于承認自己真的需要幫助,你可以向別人提出要求,你說我真的需要幫助,我需要哪方面的幫助。所有的超級巨星,他都有一個搭檔,巴菲特和查理·芒格,邁克爾·喬丹和他的那個白胡子教練,比爾·蓋茨和他的合作伙伴,喬布斯和他創始的合作伙伴,扎克伯格和他的伙伴,所有的超級巨星身邊,都會有一個完美的搭檔。
為什么呢?因為他們之間形成了第四種連接關系,而第四層連接關系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互相關心,說實話,并且富有建設性。請它跟那個第二層,叫作壞的連接關系,有什么區別?就是壞的連接關系不富有建設性,壞的連接關系只負責挑毛病。這個世界上最容易做的事莫過于挑毛病,一個人干得再好,你都可以冷冷做事后諸葛亮,然后說出一些高深莫測的話。但是這個東西對于那個人沒有幫助,你不是發自內心地、建設性地希望他成長。如果你真的建設性地希望他成長,你會發現他的優點也同樣重要,所以互相關心,說實話,富有建設性,是第四層人際關系的特點。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人際關系當中有信息和學習的流動,就是你跟這個人在一起,經常能夠學到新東西,你經常能夠得到新的信息。孔子在《論語》當中曾經講過“益者三友”,比較好的朋友有三件事,“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就是這個道理。友多聞,這個朋友帶來很多的信息。
因為“友直、友諒、友多聞”是一個境界,要一步達到那個境界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所以我們需要借助工具,借助臺隊,來幫我們這些凡夫俗子慢慢地訓練到能夠獲得“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人際關系當中去。
第二個特點就是信息和學習。這里邊有一個例子,就是杰克·韋爾奇。杰克·韋爾奇,我們說他叫CEO中的CEO,就是他的通用電氣培養了全世界那么多大公司的CEO。杰克·韋爾奇二分之一以上的時間都在公司里傳授領導力,就是他大量的時間都用來教他的手下,這些年輕人怎么樣去帶領團隊,傳遞領導力,這是干嗎呢?這就是人們之間信息和學習的傳遞,這是第二個特點。
第三個特點就是,在第四層人際關系當中,傾聽可以解決能量枯竭的問題。就是如果你覺得自己枯竭了,自己特別痛苦,沒有人理解你,這時候你需要的不是一個給你提出建議的人,這時候你需要的是一個能夠傾聽的人。就是你跟他說這些話的時候,他能夠陪你喝一杯,他能夠點點頭,能夠給你反應情感,讓你覺得他真的理解你,這時候你的能量會逐漸地補充上來。所以這是第四層人際關系的最主要的特征,有話直說,然后富有建設性,有信息的傳遞和學習,然后有傾聽的能力。
第四層人際關系的對我們究竟有什么幫助呢?首先我們說第四層人際關系帶來最大的好處,就是我們可以增強一個人的自控能力。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高爾夫球的愛好者,他最喜歡的球員叫作杰克·尼克勞斯,杰克·尼克勞斯是非常著名的高爾夫球選手。他說杰克·尼克勞斯的那個搭檔,也就是他的第四層人際關系的對象是誰?是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一個當年業余的球手。
他說有一次,他去看杰克和他爸爸打比賽,他爸爸跟著他,教練跟在后邊。然后杰克要打一個球,他爸爸說你應該用那個桿子,他爸爸的建議是你應該用那個桿子。杰克當時因為他很年輕,他跟他爸爸說,爸爸,這是我的比賽,他說完“爸爸,這是我的比賽”之后,他爸爸就站在一邊就不說話了,就讓他打,然后他就用他的桿子去打。
最后的勝負結果不重要,但是從這一句話當中,從“爸爸,這是我的比賽”這一句話當中,這個作者看出了他們倆之間的第四層人際關系。為什么呢?我們來看,第一,杰克可以直接向最支持他的人表達這種主人翁意識,雖然我知道你是最支持我的人,但是你也要知道這是我的比賽。第二,他的父親尊重杰克對自身表現的控制感,就是你說了“這是我的比賽”,他爸爸說什么是你的比賽,你要聽我的,沒有這樣,他爸爸尊重他。然后這種合力的作用掌控全局,而且有人支持和尊重你的選擇,即使其他人并不贊成你的選擇,他爸爸可能并不贊成他用那樣的桿。這才是第四層人際關系當中最強大的要素之一,這種合力賦予人們成就最佳表現的能力,在其他人的鼓勵下天高任鳥飛。這就是第四層人際關系的一個表現,當你有了來自他人的支持、尊重、信任,這時候你才能夠擁有自己的責任。所以我們說,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是來自于第四層人際關系的支持。
我們在平常教孩子的時候發現孩子,比如說媽媽陪在旁邊,讓他寫作業的時候,這個孩子就總是左顧右盼,總是玩這個,弄那個,他從來沒有覺得寫完這個作業是自己的事,為什么呢?因為旁邊有一個不信任的人,天天待在那兒盯著他,你們之間沒有形成第四層人際關系,而是很接近第二層或者第三層的人際關系,導致這個孩子覺得,這一切成敗結果都不需要我負責,因為有一個人比我強得多,她應該來負責這件事情。他沒有想過說,媽媽,這是我的作業。所以這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應用,我們要能夠用第四層人際關系去打造每一個人自我負責的獨立自主和責任感。
這里邊還有一個例子,就是鮑威爾。鮑威爾就是當年的美國國務卿,然后鮑威爾去給當時的美國總統里根匯報情況,在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里邊,很大的一個辦公室。然后鮑威爾進去就說國際上發生了什么事,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哪個地方開始亂什么的,就講了很多非常嚴肅的事情。這時候里根就看著窗外說,哎,它來吃東西了,它來吃東西了。鮑威爾說什么東西來吃東西了?然后就趕緊一看,有一個松鼠蹬蹬蹬跑過來,里根他們之前在那兒放了些吃的,讓那個松鼠吃。
然后鮑威爾就明白什么意思,總統的意思是,這事是你的事,這事你不應該跟我說,因為你是國務卿,你來負責處理這些國際事務。所以當鮑威爾和里根之間能夠形成這種互相信任的第四層人際關系的時候,你會發現充分地授權給他,他是愿意承擔這樣的責任的。
在反饋的過程當中,我們要和對方去建立第四層人際關系,反饋過程當中我們要把握好這個反饋的關鍵,核心就是你要能夠學會讓他,讓我們第四層人際關系的對象獲得自由、責任和愛,這是什么意思?這個作者的孩子是個女兒,他有一次出差到了歐洲去,歐洲的朋友就問他說,你的女兒多大了?寒暄嘛,就是說十五歲了。十五歲這個年紀可是最危險的年紀,你知道在歐美這些國家,女孩子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家長是最擔心的,尤其是交男朋友這樣的事情。所以那個歐洲的朋友就說,她每次出去約會的時候,你要不要跟著她?這個爸爸說我很愛我的女兒,但是我不可能跟著她一塊兒去約會。那個人說那怎么辦?那你說怎么才能夠讓這個女兒安全地出去,不會遇到一個壞人,然后吃了虧還能夠回來?雖然這是她的青春,我們不希望她青春受那么多的傷,有什么辦法嗎?作為父母一定會特別焦慮這件事情。
這個爸爸就講,就是這個作者說,我唯一能夠做到的事情就是,我讓她建立自由、責任和愛。就是女兒要知道,這是我的比賽,這是我的人生,這是我要去負責的東西,這個叫作自由。然后同時她要建立責任,她要知道我的爸爸曾經告訴過我,什么樣的人是負責任的,我爸爸曾經告訴過我,什么樣的人是好人,什么樣的行為是負責任的行為,就是她對責任這個詞有深刻的了解。同時讓她知道爸爸是愛她的,媽媽是愛她的。當她擁有了自由、責任和愛的時候,她所做出來的舉措是最有可能跟父母的要求相一致的。
但是如果這個孩子在這方面有缺失,無論這三個方面哪一方面有缺失,她就可能會故意地做出很多叛逆的行為,來讓你大跌眼鏡。所以第四層人際關系最終的核心詞匯就是自由、責任和愛,這個不僅僅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朋友和朋友之間也是一樣。好了,這是我們說單個的人和人之間,我們要通過良好的反饋,通過傾聽,通過去發掘對方的優點,同時坦然地指出對方需要改進的地方,做到友直、友諒、友多聞。
第四層人際關系應該怎么打造。整合起來有這么幾條,就是第四層人際關系的打造包含我們所討論過的以下的關鍵要素:第一,是支持的關系,相互之間支持的關系。第二,是建立自我控制的關系,你讓他知道自己要控制自己。然后建立主人翁意識和責任感的關系,使學習和失敗變得安全的關系,就是在第四層人際關系當中,你可以學習,可以失敗,這是非常安全的一件事。然后追求遠大理想和目標的關系,指出并強化小步驟、漸進步驟的關系。這就是我們總結出來的怎么樣去打造第四層人際關系的一個過程。
那么應該和什么樣的人去建立第四層次的人際關系?那我們不可能是個人,我們都變成第四層次,那也夠累的,社交的成本也很高,你怎么去篩選那些你應該和他建立第四層人際關系的人呢?這里邊有這么幾條建議。
第一個就是他能夠理解你,他愿意傾聽,愿意理解,然后你也愿意理解他,愿意跟他去傾聽。這里邊信任是基石,那怎么樣去信任一個人?信任一個人,主要是來自于五大要素。第一個要素是理解,就是他能夠理解你,你能夠理解他,你們愿意相互理解。
第二個是意圖和動機,就是他跟你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他是希望跟你一塊兒去打造一個事業,還是他希望為了自己謀求私利,還是他希望達成一個不可告人的目的?這是第二個,叫作意圖和動機。
第三個就是這個人的能力值不值得信任。第四個是他的性格是不是能夠跟你合拍,你喜不喜歡這樣的性格。第五個是他的業績記錄,就是他過去曾經做過的事。
這五條基本上涵蓋了我們需要信任一個人的所有要素,但是我個人認為并不是全都得一個一個打勾,你才能夠跟他建立關系。因為人是會變的,你與其花了那么多的時間去判斷,不如你用相對比較坦然的態度去面對每一個人,然后最終能夠篩選出來成為第四層人際關系的人,可能就是那個真正能夠建立的人。如果我們從一開始靠判斷來決定跟一個人是不是持續交往,我覺得我們可能會錯失很多交往的機會,因為這里邊有大量的推理階梯在這兒。
作者給的建議是,這五個方向是建立信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你應該學會去尋找屬于自己的第四層人際關系。找到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你就能夠像孔夫子那樣,找到友直、友諒、友多聞的人,能夠給你不斷地帶來信息、知識的交互,讓自己不斷地成長,然后能夠理解你,能夠傾聽你,并且能夠發掘你的亮點,適當地把你推出舒適區,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友直、直諒、友多聞”,受益一生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