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說,現(xiàn)在家庭的主要矛盾就是父母輔導孩子做作業(yè)。
孩子不做作業(yè)時,母慈子孝,孩子一做作業(yè)就雞飛狗跳,甚至有的媽媽因為輔導孩子做作業(yè),氣得得了腦梗。
01
改變思維習慣,輔導孩子作業(yè)不再“河東獅吼”。
我有個朋友,平時做事雷厲風行,但輔導女兒做作業(yè)卻和風細雨,從沒見她發(fā)過脾氣。
我問她怎么忍得???她說每次給孩子輔導,當她講得口干舌燥,而女兒仍是一頭霧水時,她就想“我怎么那么笨,一個孩子都教不好?”“是不是方法不對?還有什么其他方法?”
這么一來,她就把問題歸結到自己身上,就一個勁地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了,哪有力氣再訓斥孩子。
“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p>
改變了思維方式,向內(nèi)尋找原因,解決問題的方式也就不一樣了,從責罵孩子變成找思路找方法,那自然不會“孩子哭,大人叫”了。
02
就事論事,不放大問題,才能不過度焦慮。
孩子成長過程中,問題總是層出不窮。
而父母最容易出現(xiàn)的情況就是“放大問題”,認為“小學成績不好,就考不上好中學,然后考不上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從而越想越焦慮。
我有個表弟,從小成績就不好,上了很多輔導班都不見成效,但他尊重師長、吃苦耐勞,而且喜歡體育。
表弟的父母總是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兒子只是不擅長數(shù)理化而已。
后來表弟考上了體育學院,畢業(yè)后去了一所有名的初中實習,因為他為人的一貫踏實勤懇,竟然成了那一批實習生中唯一被留校轉(zhuǎn)正的?,F(xiàn)在,更是因為做著自己喜歡且擅長的事,表弟愈加努力,很得校長器重。
妥善地處理孩子成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保護孩子的“向上之心”,靜待花開,這需要父母的智慧,更需要父母的耐心與寬容。
03
順其自然,退一步海闊天空。
父母希望孩子好好學習,考好學校,最終目的是希望孩子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可是如果追求幸福的過程是痛苦的,而追求的過程又是漫長的,那么這樣的追求又能堅持多久?
每個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不同,擅長之處不同,同樣的課程對不同孩子的難易程度就不一樣,每個孩子的學習體驗自然也就不一樣。
我有個同學的兒子數(shù)理化、語文、外語樣樣好,是個標準的“別人家的孩子”。
可是這個孩子對音樂、繪畫一竅不通,每次上音樂課、美術課都如坐針氈。我同學說幸虧中高考不考藝術,不然她兒子鐵定歇。
如果我們可以通過現(xiàn)象看到事情的本質(zhì),就會知道任何一個考試制度都是一刀切的篩選。對群體來講相對公平,但對個體而言卻有很多不公。
試想讓一個擅長文學或藝術的孩子去學習奧數(shù),他會有多么地挫敗。
反復多次的失敗必然會嚴重地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如果父母不但不理解,還要去責罵,那這門功課終將會成為孩子的噩夢。
知道了這個道理,父母在輔導孩子作業(yè)的時候,是否可以更加客觀、更加理性地看待孩子的“錯誤、馬虎、不開竅”?
既然我們的最終目的是讓孩子獲得幸福,那么何不讓追求幸福的過程充滿希望、沐浴陽光?
沒有哪個孩子是不想獲得好成績的,只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可能不足的是“興趣”,也有可能不足的是“能力”。
幫助孩子找到自己的閃光點,想辦法幫助孩子慢慢提高“能力”,這是每位父母的必修課。
順其自然,平和心態(tài),父母的理性、耐心、克制和寬容給孩子的不僅是學業(yè)上的幫助,更是做人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