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與華書房#華杉注王陽明《傳習錄》【23】

專注堅持的原理,在于立志。能專注堅持的人,是專注于自己的志向,不是為了成功。堅持就是志向,不是“堅持就是勝利”,如果是惦記著“勝利”,他一定堅持不下去。所以任何關于堅持的教誨,老師都要強調“不求效驗”。


【陸澄問:“主一之功,如讀書則一心在讀書上,接客則一心在接客上,可以為主一乎?”

先生曰:“好色則一心在好色上,好貨則一心在好貨上,可以為主一乎?是所謂逐物,非主一也。主一是專主一個天理。”】


陸澄,字原靜,進士。官至刑部主事。王陽明曾經嘆曰:“曰仁歿,吾道益孤,至望原靜者不淺”。徐愛英年早逝后,他就將弘揚心學的期望寄托于陸澄。

陸澄問:“專注于一之功,就比如讀書就一心在讀書上,待客就一心在待客上,這是否就是專業的功夫呢?”

王陽明回答說:“好色就一心在好色上,貪財就一心在貪財上,也是專一功夫嗎?這不過是追逐外物罷了,不是專一。專一,只是一心專注于天理。”

這又是討論惟精惟一的功夫。我們在管理學上討論一個問題,叫做事始終服務于最終目的。讀書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求道。所以讀書的專一功夫,是專注于求道,而不是讀書。

宋儒謝良佐拜見大程子程顥,討論史書,謝良佐引用背誦,不差一字,自己覺得很得意。程顥諷刺他說:“你倒是背得不少啊,真是玩物喪志!”謝良佐頓時汗流浹背。

有弟子問過王陽明,說我讀書總是記不住怎么辦?王陽明說:“哪個要你記得?你若記得,未必曉得。你若曉得,不必記得。”

這兩個故事,都是讀書專一的道理。再看見人講話老是掉書包,你就知道他可能是讀書不專心,玩物喪志。

【問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要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則自然心中凝聚,猶道家所謂‘結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馴至于美大圣神,亦只從此一念存養擴充去耳。”】

陸澄問如何立志。

這是個大問題。

學習第一是立志。

比如人人都想學習,都愿意學習,但是不知道自己的志向是什么,就胡亂聽課學習,今天要學點經濟,明天要學點哲學,后天要學點音樂,大后天要鑒賞詩詞……沒有志向,沒有目標,就把學習搞成了“陶冶情操”,沒有上面說的“主一之功”。

事業第一也是立志。

比如我們現在說,成功都來自于“專注、堅持。”這個道理似乎都懂,用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標準來說,就都不懂,只是曉得有專注堅持這個說法,不是真懂得什么叫專注堅持。

專注堅持的人,他是專注堅持于自己的志向,因為有志向,止定靜安慮得,志有定向,才能知止,行為才有邊界,勇往直前。他不是因為“專注堅持才能成功”而專注堅持,是因為他的志向的向,就在那個方向,所以目不斜視。堅持就是志向,不是“堅持就是勝利”,如果是惦記著“勝利”,肯定堅持不下去。所以任何關于堅持的教誨,老師都要強調“不求效驗”。

這就是專注堅持的原理,在于立志。

王陽明回答說:“只要心里念念存養天理,就是立志。能夠不忘記這一點,久而久之,自然心中凝聚,就像道家說的‘結圣胎’。這天理之念常存于心,馴養自己,達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從起初的念頭,不斷存養擴充開去罷了。”

美大圣神,是《孟子 盡心章句下》:“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可欲之謂善。”可欲,是讓人喜愛。朱熹注解說,天下之理,那善的,必讓人喜愛;那惡的,必讓人覺得可惡。讓人喜愛,這就可以說是個善人了。

“有諸已之謂信。”朱熹注解說:“凡所謂善,皆實有之,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則可謂信人也。”張居正說,好善惡惡,都是有生以來,真真實實的念頭,沒有一絲虛假,如果那人躬身實踐,沒有一點自欺欺人,實實在在的都在心里,在自己身上,沒有一點矯飾,那他的實心實行,就是信人。

“充實之謂美。”朱熹注解:“力行其善,至于充滿而積實,則美在其中而無待于外也。”

張居正講:你的善信雖然實有,但蓄積還不夠充實,就還不足以為“美”。唯有真積日久,而悉有眾善,那方寸之中,充滿快足,無少間雜,則章美內含,不徒以一善成名而已,這叫做“美”,有美德的人。

這是一個“量變”的過程,積善積信積德,你要時時刻刻有意識去積,萬事都是積累而成,比如成功是積累而成,美德也是積累而成。

量變之后是質變,“美人”成為“大人”——“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

朱熹注解說:“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美在其中,而暢于四肢,發于事業,則德業至盛而不可加矣。”大人物,德業大,事業也大。

再往上修養——“大而化之之謂圣”。

大而化之的化,怎么講呢,朱熹注解說:“大而能化,使其大者泯然而無復可見之跡,則不思不勉,從容中道,而非人力所能為也。”這是大到包容天下,看不見了。沒有看見他思考,也沒有勉勵勉強自己,自然而然,就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從容中道,一點毛病都沒有,完美無缺,這不是人力所能為的,這就是圣人了。

張居正說,沒看見他修養身心的努力,而他的美德日日自新;沒有看見他有所作為,而能成就偉大的事業。事業總有人去做啊,沒看見他去做,都是大家在做,他已經從成就自己,走向成就他人。

焦循說:“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是為圣人。” 這是厚德載物,化育天下。能感化,教化全天下的人。

太高了,張載說:“大可為也,化不可為也,在熟之而已矣。”大,大行其道,這是可以做的。化,什么行跡也沒有,卻能教化天下,這怎么做?這是不可為,做不到的,只有你努力“大”,他自然到那“化”的境界。

圣人還沒到頂,因為還是人嘛,更高一級的,成為神——“圣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既然是神,咱也不可知,就不解了。

美大圣神,這是存養擴充的進階次序:善→信→美→大→圣→神。

看看你走到哪一級。

【“日間工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王陽明說:“如果白天用功時,覺得受到干擾,讀不進去,就靜坐吧。如果覺得懶得看書,那就拿本書來看,這也是對癥下藥。”

這個我還真有體會。每日寫作,有時候不不想寫,那就開始寫,一寫,就鉆進去了,對癥下藥。

【“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王陽明說:“與朋友相處,務必相互謙讓,處處覺得朋友比自己強,愿意朋友比自己過得好,這就是益友。如果相互攀比,務要勝人一籌,壓人一頭,那就是損友。”

圖片發自簡書App

今天正在讀蘇格拉底,就用蘇格拉底論朋友的話來作注吧:

“如果把朋友和所有其他財富比較起來,一個好朋友豈不是更有價值得多嗎?

“你以朋友的美好成就為夸耀,就像是自己的成就一樣;你以朋友的好運氣為喜悅,就像自己的好運氣一樣;你總是不知疲倦地為朋友的好處著想;你認為,善待朋友勝于朋友善待自己,正如傷害敵人勝于敵人傷害自己,這正是一個人的美德。”

圖片發自簡書App

我的《傳習錄》學習參考書目:

《傳習錄 明隆慶六年初刻版》,王陽明撰著,謝廷杰輯刊,張靖杰譯注,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四書章句集注》,中華書局

《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

圖片發自簡書App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