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亦大
初入職場是一個從0到1的開端,我們會犯很多錯,同時也成長得很快,會明白很多事情,逐漸發現從思想層面開始,人生道路逐漸拓展開來、沉淀下去。每一個新人,我們都一樣可能會經歷這些感悟。僅寫以下“工作讓我懂得的7件事”,代表我感謝自己工作的這幾年。
1、條理和計劃
無論工作、生活、學習,腦子里清晰地知道今天、明天,本周、本月,我要做的1234...點事情,會比我盲目地一頭扎到一堆任務里想到哪個做哪個,更加有效。因為,輕重緩急四象限工作法、MECE工作法,所有我平時用到最多的提升效率的方法,都是建立在,我對手頭任務有明確認知的基礎之上。
最尋常的例子,我去北京考CATTI的時候,考點離機場非常遠,兩天的考點還不在同一個城區,并且我只有一個周末的時間往返于京杭,錯過航班、錯過考試這種意外是絕對需要避免的。而羅列行程和備考物品,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我單獨出行的安全感。從周五晚上幾點離開浙江,幾點到達機場,到抵達北京后如何轉乘地鐵,再搭哪個公交,一直到周日晚上幾點航班飛回家,所有的路線、交通細節按照時間順序一一備忘在手機里。這樣一路上不需要多一秒不必要的耽擱,也排除了瑣事對考試狀態的干擾。
再比如,從上一家公司離職的時候,其實手頭還有非常多的單子沒有處理,不同的單子處于不同的進度,卻不得不交接給沒有什么相關工作經驗的新人。當時我就列了一張表,按照每個單子的編號,寫明常規的工作流程,每個流程需要執行的事項、涉及的部門和領導、可能存在的風險及如何處理。雖然即將告別那份工作,但是善始善終是我們在所有工作當中的職責和應有的擔當。雖然起初離職的那幾天,被交接工作的孩子沒有認真看這個表格。等到有一天忽然開竅,點開它的時候,按照他的話說就是感覺得到有如神助般的錦囊。
表格和備忘錄是個好東西。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功能齊全、非常華麗或智能的日程記事APP。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習慣和個性選擇。對我個人而言,打開和設置這些APP會花費我很多精力,我也沒有耐心花好幾天磨合及吃透一款軟件。我更喜歡用手機pad自帶的備忘錄功能和excel甚至word(臨時想到一些idea我會記在word上,等到形成可執行的任務再粘貼到excel里面。)
這個習慣在我不長的工作年份里始終陪伴著我,事實證明也幫助我更好地把握了自己的工作。
2、替同事著想,與人方便
我從一個小出發點解釋我對這句話的定義。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現在工作時間很多人喜歡用電腦版的微信和QQ。但,鑒于微信比較私人,也有一部分人只是將工作QQ掛在電腦桌面上。假設我的領導需要我傳送一份PPT給他。在你兩個渠道都方便的時候,你會不會替領導考慮一下,對他而言哪個更方便呢?如果那時候他正在會議室開會呢?假設你用微信傳送,表面上看其實沒什么,大不了他再多花5秒鐘讓你重新發一遍到他的郵箱或者QQ上。而且肯定會有人覺得,就算你先選擇了讓對方比較方便的辦法,對方也不知道啊,也不會領你的情啊。但是,如果反過來想呢。這一次你做了一個讓對方不太方便的小細節,等到第2次,第3次,第4次....它難道不會逐漸影響你在領導同事心中的印象?很多事情,我們那樣做了,看起來不會給我們帶來任何好處。但如果不做,就很有可能帶給我們不利。包括平時你傳送給別人的文件命名,如果初稿命名為會議記錄,那么作了二次修改的稿子請修改命名為會議記錄2稿,第三次修改就是會議記錄3稿,等等。這些小細節,不光是為了與人方便,也是為了自己,不是嗎。
3、藏拙,少插嘴
初入職場的年輕人肯定在社會經驗、工作技能、人際交往等諸多方面處于劣勢。甚至在有一部分前輩固有的認知里(無意冒犯),就算你有正確的想法和方案,他們并不一定就采納你的,一句“你才多大?你有多少相關經驗?”就可以搪塞你。別的策略這邊我先不談。就我粗淺的既有的認知,認清自己的不足,多聽少說,沒有什么壞處。很多年輕人,包括我,剛開始的時候會特別急于想要融入那些工作圈子,結交年紀稍長的“老司機”帶帶我。他們說話的時候我很想一起參與。且不說每個有EQ和IQ的成年人心里都藏著一把尺,表面上看不出,心里早就把你丈量清楚了。所以不需要我們刻意地再表現自己,尋找存在感。這些隔靴搔癢的事情根本改變不了任何情況。其實同輩、同級之間也是一樣的,就算是日常的閑談,如果你沒聽清別人在聊什么,或者并不特別對那件事情有了解,不要唐突地發表見解,不要很KY地沖撞和反駁。如果你是“話題終結者”,這種致命的插嘴更是一種災難。
4、適時的拒絕
任何事情,多了就會成為習慣。這是大腦的慣性,心性的依賴。以前看到有句話,大致意思就是,別人找你幫忙,一次兩次別人會感謝你,但次數多了,你的忙就變得理所當然,有一天你忽然拒絕,他只會怪你,甚至把前面你對他的好全部抹殺掉。
不是說我經歷過多大的委屈,只是一路成長起來,或多或少會遇到這樣的人和事。也許別人讓你幫忙,也是給你學習和積累經驗的機會。但是我們自己心里要清楚,心懷感恩和沒有原則是兩碼事。如果別人帶給你的麻煩真的成為你正常工作的困擾,請果斷拒絕,不要怕得罪。時間拖得越久,只會讓場面越難看,延長破壞心情的時間。當然怎么巧妙地拒絕,這個話術就是另外一種需要修煉的功力了。工作三年以后,如果你有足夠的工作能力,但依然擺脫不了“便利貼女孩”的標簽,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審視一下,可能就是這個問題在阻礙著你。
5、不要讓自卑滋生虛榮,不要讓模仿掩蓋獨特
我剛到魔都的時候,在5A甲寫字樓里工作,看著最最普通的女孩子都穿著洋氣挎著驢牌。那個時候的我還穿著家鄉本土品牌少女風的花花綠綠和卡通圖案,不染發不濃妝。(當然現在的我依然這樣)。可是起初,我連工作的時候,起身去個茶水間都會想著,別人是不是覺得我特幼稚。我為什么特別矮,為什么長相如此普通。我是一個不愛言辭的人,這些“胡思亂想”會更增加我內心的封閉和不自信。就因為工作以后我認識到,一個人除了工作能力,顏值裝扮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分項。現在回過頭來想,第一,當時我的工作沒有穩定,情緒浮躁,沒有專心投入到自己該做的事情中。第二,那些女孩子她們所呈現出來的外表是我從前一直向往的美好的樣子。
從那時候起,心態其實經歷了一個比較奇妙的過程。既然以我的現狀,無法因為我羨慕什么,而能馬上變成什么樣子。于是這種自卑的心情便漸漸被埋在心底。加上工作上的進展和與團隊的融合,這些問題似乎都變得沒有那么尖銳。當我不再慌亂地思考這些事情,反而有人會時不時和你開玩笑地說自己總是像個學生妹,“你明天穿什么卡通圖案呀”。有一天我忽然換了一種裝扮,對方輕易地識別出來“你今天怎么不是學生妹了”。無論對方是出于調侃笑話還是不痛不癢地談論,至少我已經給人留下了那樣的標簽式印象。說到girl style他們就會想到你,無論平凡與否,那種獨特風格的印象是別人替代不了的。我不是倡導大家去標新立異或者花枝招展。也不是說“隨意”可以成為不拘小節不成體統的借口。只是一個隨性隨和的態度會更容易贏得別人的好感和喜歡。你不在乎那么多有的沒的,別人說不定會來關注你在乎你。也不要總覺得別人評論你的著裝是對你的嘲諷或者傷害。大部分的人,沒有那么損。就算嘴上損,心里也不是有意的。
6、如果我在工作場合用香水
當然是要根據季節、場合、性格、年紀、著裝來決定當天使用什么樣的香水。這一點也是接著第5點總結的。
我是一個香水控。快要破百瓶,全是大毫升。對了這里提一點,好好理財,錢要用在刀刃上,這也是血淋淋的例子,是我活那么大才懂得的事。何況,真正喜歡的香水,用來用去就那么屈指可數的幾瓶。有一半是我盲買失敗的,剩下一半的一半,是我過段時間再聞會覺得反胃“八字不合”的。
我傾向于一個工作場合幾個月堅持用1種香味,如果天氣轉熱或轉涼再換。第一,堅持用一種味道會成為你的signature,就算在好多年以后,別人再次聞到它,第一個想到的肯定是你。這是其他知覺與嗅覺無可相比的神奇之處。所以我也喜歡挑一些不太“街”的香,免得和別人撞香,和撞衫一樣,誰丑誰尷尬。第二,工作中難免有部分同事因為各種原因無法接受香氣,而我又是不噴香水不能出門星人,如果我堅持每天用同一種香,等到同事們的嗅覺適應了,這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會相對減弱。如果讓別人頻繁來適應不同的妖艷香氣,這的確是有些為難人呢。所以,噴香水的量也一定要把握好。一兩下足夠。何況很多edp就算沖了澡第二天在皮膚和衣服上還是會有淡淡尾調。香水最妙之處,莫過于它時隱時現、靠近你才會幽幽鉆到別人鼻腔里去的神秘和驚喜。
7、說話的方式簡單點
專業術語會讓我們看起來很專業很厲害,但無法達到溝通的目的,再專業再厲害,別人也不會買單呀。和客戶簡單表達,可以更快速地達成業績;跟同事簡單表達,可以更明了地傳達任務。不要高估了別人的理解能力,也不要高估專業話術能夠決定結果的權重。
還有一點就是,如果有人問你某個事情是否是這樣的,我們要先回答,是,或者不是。而不是一上來就開始洋洋灑灑地闡釋來龍去脈。否則這是“答非所問”。如果結果確定,一個是或者一個不是就可以表達觀點,為什么還讓人費力去一段話里找線索;如果結果不確定,我不置可否,那么要做的,也不是找各種理由敷衍推脫,而是用這段解釋的時間重新回到工作中繼續去尋找結果。同樣的,先說結果,再解釋原因和過程,這個也是我們在向領導匯報工作時的一貫方式。這也是結果導向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