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澤爸爸在學習“父母效能訓練”。先科普一個概念:行動窗口(behavior window)。
行為窗口中存放著父母對于孩子各種行為的看法。根據對這些行為的接納與否的狀況比,我們將行為窗口里面的行為分為了兩個大的區塊:可接納區和不可接納區。
你覺得孩子的哪些行為是你可以接納的?比如:孩子每天自己看書,或者孩子專注地拼樂高玩具,等等;而哪些行為又是你不接納的?比如:孩子晚上十點了還不想睡覺,孩子的玩具扔的到處都是,等等。這些行為都存在于行為窗口中。注意,這些行為,一定是你可以真實記錄下來的(用視頻或者音頻記錄),而不是你主觀臆斷出來的假象。
問題歸屬
針對可接納和不可接納的所有行為,我們將其引發的問題歸屬進行劃分:
孩子擁有問題
父母擁有問題
孩子和父母都擁有問題
無問題
“孩子擁有問題(own a problem)”表現為孩子的某些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例如ta會覺得自己畫畫不如其他同學畫的好,自己騎自行車上坡經常登不上去等等,ta為此會表現出困惑或煩惱。作為父母,我們可以接納孩子的行為并且希望能夠幫助到他們,但是這個問題是孩子擁有,而不是家長擁有的。
此外,在可接納區,另外一類行為處在無問題區。也就是說,你所接納的孩子的這些行為,并沒有跡象表明孩子在其中收到困擾,你和孩子都能夠很和諧地享受這個時光。例如:你和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去看電影等等。這個時間段,應該是親子關系最好的時候,我們應該珍視并善加利用,以進一步地增強親子關系。
在不可接納區,我們可以劃分為“家長擁有問題”以及“家長和孩子雙方都擁有問題”。其中,家長擁有問題,指的是你覺得無法接納孩子的一些行為,但這個時候孩子并沒有感到自己受到困擾。例如,孩子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晚上十點鐘了孩子還不睡覺等。而“雙方都擁有問題”指的是你和孩子的需求發生了沖突,雙方都感受到了不被接納和不滿意。例如,你想要躺在床上好好休息,而孩子卻堅持要你給他講故事。
好了,基本概念介紹完畢。那么,針對”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這件事情,我們可以將其劃分到家長擁有問題的區域中。因為孩子并沒有覺得這件事情困擾了他們。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這件事情,收到困擾的是父母。
“玩具扔的到處都是”,父母說錯話了?
通常,父母在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會慣用如下句式:“
你老是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然后你會繼續揮舞著責備和威脅的大棒,繼續發揮你的訓斥,“如果你再不收拾好,我就把玩具都給你拿走,以后也別想有新的玩具了!”
真是漏洞百出
孩子可以反駁說“我沒有老是”,我每天也就只亂扔一次。”孩子還可以反駁:“我沒把玩具扔的到處都是,我只是把玩具扔到了客廳,臥室,洗手間,書房而已!我又沒有扔到陽臺,廚房..."
當孩子發出這樣的反駁時,也就意味著他們覺得你并未客觀地評價這件事情,也沒有公平地對待他們。為此,孩子們已經沒有意愿和興趣與你繼續討論這個問題了。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公平對待時,他們才愿意分享和解釋真實的想法。
情景重現
或許我們可以這么說:“你把玩具扔到客廳的地板上,臥室的床上,洗手間的桌子上,這讓房間看上去亂糟糟的,讓我打掃衛生的時候需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一些玩具也會因此而遺失,這些狀況讓我感到很疲憊,心情很糟糕。”
換做你是孩子,你會不會覺得這樣的說法令你感到舒服一些?你也愿意站在父母的角度考慮他們的感受,從而愿意和父母就此進一步溝通?
面質(confrontation)
上面的第二種表述,利用了“行為(事實)-影響-感受”這一工具進行溝通,體現出你和孩子處在一個平等,不存在指責和壓迫的環境中的對話。這被稱作“面質”。當父母恰當準確且聲情并茂地傳遞出自己的感受時,孩子通常都愿意分享他們的感受。
接下來,當孩子接受了“面質”中傳遞的信息,開始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想法后,父母要做什么?
積極傾聽
當我們客觀、準確、具體地表述完事實、影響和感受后,面對孩子的回復,我們一定要做到積極傾聽。
何為積極的傾聽?
就是在尊重和陳述事實中,認同孩子的感受,并尋求問題的本源,以便找到解決方案。
為什么要積極傾聽?
?? 可以幫助孩子從某種情緒中恢復理智。
?? 可以引導孩子一步步挖掘出問題的真相。
?? 可以鼓勵孩子自己解決他們的問題。
通過積極傾聽,你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問題的解決竟然有那么多種方法可以去嘗試,而且這些方法都是孩子通過主動思考所得出來的。你會為孩子感到驕傲,也同時,會為這個問題將要得到解決而感到舒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充分溝通和積極傾聽,我們才能夠真正明白對方的需求,并讓對方也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雙方才能去尋求一種解決方式,讓彼此都滿意。
溝通是親子關系中的重要環節。缺乏良好溝通會引發一系列成長的煩惱(有家長的煩惱,也有孩子的煩惱)、通過界定問題歸屬,采取面質、積極傾聽等技巧,我們就可以更好地解決問題,滿足各自的需求。
下一回,你應該不會再說出“玩具扔的到處都是”這類“病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