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可能是生活中最為廣泛的話題,我們總是聽到自己或身邊的朋友說要減肥,制定了詳細的減肥計劃,最后堅持下來或者成功的確寥寥無幾。減肥為什么那么難呢?
今天就來聊一聊:哪些因素會影響我們減肥以及如何舒適地減肥,希望可以或多或少的幫到有需要的朋友們。
影響減肥的主要因素
a.睡眠質量
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睡眠質量低、睡得少或是在睡眠過程中時常醒來,那Ta的腰圍更粗,BMI指數也更高(BMI即身高體重指數,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得出的數字)。
這可能是因為夜里睡不好,白天沒精神就更不愿意運動,熱量的消耗就更少。
b. 負面情緒
因為負面情緒會誘發“情緒性進食”的行為。也就是說,當人處于緊張、壓力大、焦慮等負面情緒狀態下時,會在情緒的刺激下產生一種難以抑制的吃東西的沖動,用高脂高糖的食物來填補情緒需求
c. 自律能力較低
一個人的自律能力水平會影響減肥效果。自律能力(有時也被稱為“意志力”)指的是平衡內在沖動(impulses)和面對誘惑時所做反應的能力。
它使人能夠根據個體的長遠利益,而非眼前的滿足來做出注意力、情緒、行為或生物行為(如睡眠)的反應。
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你過多的把意志力放在其他方面,那么在當你面對食物的誘惑以及強迫自己去多運動的,動力就會不足
面對誘惑時更容易作出沖動的行為,比如沖動性地吃自己喜歡的高熱量食物,或是選擇放棄運動等等。想要有效減肥,培養自律能力是重要的一環。
d. 周圍人的情況會影響你減肥
研究發現,如果你的伴侶在減肥,或是你多和比你瘦的朋友相處,能增加你體重下降的概率。
背后的原理是“生活習慣會傳染”。所以如果你想要更有效地減肥,可以拉著你的伴侶一起減肥,或是多和更苗條的朋友們呆一起。
下面說說如何減肥才更有效
a. 允許計劃中的“失誤”
研究發現,比起強迫自己嚴格地執行減肥計劃,那些平時節食而偶爾出去大吃一頓的人,更能堅持他們的減肥計劃,并對執行計劃有更高的積極性。偶爾的放縱會有利于自我控制。
許多人會在自己“放縱”時產生強烈的自責,認為既然已經吃了這么多,減肥計劃已經被破壞了,就有種破罐子破摔,就更加放肆的吃了,還會把行為的意義擴大化,認為“是自己很差才會控制不了自己,從而催生更多負面情緒,惡性循環
b. 創造慣例,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每次在不同時間場合做選擇時,都會消耗我們的自律能力,因此,我們可以嘗試把一些定期的活動固定下來,成為自己生活的慣例。
比如,提前想好自己想在晚飯吃什么,避免用餐時得在一堆食物中選擇;或是培養在周四晚上去健身房的習慣,一到固定時間,就會慣性地開始運動,避免還要抵御“不去運動”的誘惑。
c. 正確地歸因
不要把所有問題都怪罪在自律能力上,這種歸因方式容易讓我們自暴自棄,你需要檢查一下自己的生活,也許是因為你的工作學習環境讓你沒辦法堅持減肥計劃,或是你的身體狀況影響了你的體重改變。而對生活方式的反思,需要我們對生活保持覺察,這就需要做接下來提到的一件事:
d. 記錄“減肥日記”
每天記錄自己為減肥做的努力,比如吃了什么、做了多少運動。除此之外,也要記錄當日的情緒和工作量等其他事務。這樣你可以對自己的進食與運動規律有個概念:什么情緒下我可能吃很多,發生什么事會影響我的運動量,甚至天氣和生理周期會不會對減肥產生影響等等。長此以往,你可以根據日記中自己的情況,更好地調整減肥計劃。
e. 循序漸進,
減肥需要耐心,生活習慣的改變肯定需要時間。我們不能指望自己一下子就能做許多運動,或者突然就可以少吃很多東西。
你需要逐步地調整你的減肥計劃,可以在初期多嘗試不同的運動方式和食物類型,選擇讓你最舒服、做起來最不痛苦的幾種,只有減肥越讓你舒服了,你才會越積極地減肥。
但生活最重要的還是健康,減肥的過程和方式應當也是讓你身心健康的,如果為了減肥損害了健康,那也是得不償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