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讓人感覺不到時間的飛快腳步,但回頭望去,已經漸行漸遠,對兒時的記憶有的已經模糊,像是在夢里走來。不知不覺,2019年來了,年關將至。
兒時的年味仍然記憶猶新!我家是在一個林場。那時候一棟房子住了6家,大門挨著大門,出門就和小伙伴們玩。家家都是好幾個孩子,那是真熱鬧。過年了,我們盼著穿新衣,吃糖果吃好吃的。
年味十足。進入臘月,家家都準備過年,這時候開始拆洗被子(那時候還沒有用被罩的),做新衣服(那時候賣布的多,成衣少),到臘月二十三是小年,要吃餃子,買灶糖,母親要給灶王爺送行,要燎黃紙點香,嘴里默念:灶王爺,這一年您也沒跟著享福,今天您要走了,吃塊灶糖吧,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磕頭禮畢!這也許是母親大家族的信仰吧!進了臘月至整個年只能說吉利的話,不能說誑語。
那時候不是什么都能買到,商店賣的東西都要票,一年賣一次糖、一次蘋果、過年了賣一次肉和魚。后來勤勞的人就養頭豬,到過年就殺了吃肉,我們家后來年年都養豬,殺豬的時候把老鄉都叫來喝酒、吃肉。親近的還要送一條子肉。陸續吃完這一天,剩下的肉和下水就過年了!
那時候過年串門都是拿槽子糕、水果罐頭,肉罐頭都少。我們都不敢吃甚至連想都不敢想,因為東西稀缺要留著串門,后來有一次發現桃罐頭里的水沒了,只剩下桃塊了……以為那罐頭質量不好,串門來回轉手漏了——因為蓋子很薄的一層鐵皮,很多年以后才知道是小小弟把罐頭湯偷偷喝了,他頑皮沒人想到,只是后來他自己說了,哈哈,那個年代這也是一種超前聰明吧!
小年開始掃房,蒸發。蒸發就是蒸饅頭、豆包、包子、棗糕。母親會蒸一個大大的棗糕切成一塊一塊的,還有一個小的留著正月十五吃,還有棗卷子,反正是蒸好幾天 ,把正月十五之前的干糧全部做好,十五之后才蒸生的。記得年年都蒸一大袋子多。到二十八九時開始過油,炸丸子、焦葉子、炸魚。當然還有烀肉,那一鍋的肉骨頭飄著誘人的香味,久久飄散很遠,這就是年味,那肉湯燉出的酸菜粉真是美味極了!那時交通不這么發達,每年秋季產的土豆白菜就是一冬天的菜,每家都腌制一大缸酸菜,開春就吃完了。那時候豬肉燉酸菜在加點粉條真的就是好吃的美味!現在在也沒有這種景象了,也沒有那么一大家人口的,更沒有腌那么多酸菜的了……
臘月二十九或三十開始貼對聯,那時候都是寫春聯,寫福字寫春子,還有抬頭見喜、豬羊滿圈等。父親把大紅紙裁好,墨汁弄好,母親準備好熬好的漿糊,父親就把帶著墨汁香味的對聯貼上了大門,然后是屋門,屋里貼上了大福字,紅紅火火過大年啊,我們也心心念念的有了爸媽準備好的新衣服,還有鞭炮……還有心心念念要吃的糖果,過年就是我們一年的期盼!什么事一聲過年時,那就是個盼望啊!
除夕晚上的鞭炮聲響很久的,此起彼伏,家家都在辭舊迎新……一直到初一下午才停。這三頓飯的,兩頓飯的,不定點的鞭炮聲是年味的一道景色!到十五的煙花,花燈節,真是回味無窮。
除夕的晚上團圓飯。這一頓飯,有肉有魚有菜,平時不舍得吃的今晚都會有。必有的就是餃子!說心里話,平時不舍得現在都有了,真覺得有點膩的慌,一大家圍坐一桌,真是喜樂融融啊,母親要給填滿餃子,不能說:吃飽了、不吃了等話,這是不吉利的。碗里必須留下一兩個或多個,預示這一年吃的富富有余!鍋里也是天天都有包子餃子等食物壓鍋,就是不能空著!一直過了十五才停止。
除夕夜就是守歲,肯定是熬不了的,夜里還有一頓素餡餃子,預示這一年里開始就食物豐碩,素靜、平安!我們被叫醒,有時是不醒的。
拜年。除夕過了零點吃了夜餃子,就邁進了新的一年,拜早年就陸陸續續開始了,天當然是黑的。不停的有人來,父親帶著我們也去挨家拜年,互相祝福!真全是滿滿的祝福!一直持續到中午才算結束。接著就是串門,正月十五前后開始串門……我們家老家是山東的,父母是支援邊疆才來到東北的,老家離的遠,親戚少。都是老鄉,朋友,過年時都得串串門。
兒時的年味是那么的濃烈,想揮都揮之不去。歲歲年年的輪回走過幾十個,在也找不回去,那些難忘的一幕幕。只有我們那個年代的孩子才有這種童年!
感覺現在的年不如從前的味濃了,因為一年四季甚至每天都可以穿新衣。現在物質繁多豐富多彩,想買什么都有,更沒有那么多大家庭了,沒必要準備那么多年貨。對聯也不用寫了,住樓也不需要那么多了,買買就成了,省事!團圓飯也園不了,由于各種原因。是味淡了!
回憶兒時的一切,真的很留戀!
社會在進步,比那時生活好了,各種環境都改善了,但中國過年文化依然沒有改變!愿2019讓我們會更好,更進步!
#羽西X簡書 紅蘊新生#。
http://www.lxweimin.com/p/ee05f7eff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