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手不需要的物品,人生更快樂
斷舍離并非只是單純的“物品收納理論”。它既是活出自我的智慧,也是一種實踐。通過反復詢問自己“到底不需要什么東西”,“到底需要什么東西”,就能夠真正看清楚自己的需求。隨之而來的,便是頭腦中涌現出“活著真愉快”以及“活著真有趣”這樣的想法。
斷舍離就是以這樣的狀態為目標。作為最淺顯的“提問”,我們常常從身邊的“物品”開始著手思考,因而斷舍離常常被誤認為“等同于扔掉物品”。
扔掉物品怎么能算是一種生存觀呢?可能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惑。
當家里的東西堆積如山、亂糟糟的時候,請對自己提兩個問題:“令我猶豫不決、無法扔掉的物品到底是什么?我為什么要如此猶豫?”
例如“因為是朋友送的東西,所以無法扔掉”。至于為什么,是因為“覺得對不住朋友的一番好意”,“要是被發現扔掉了,不知道該怎么解釋”等,心中抱有對朋友的顧慮和恐懼感。
或者,我們漫不經心地保存或放著不管的東西,甚至我們已經忘記了它的存在,只是想著總有一天要物盡其用,所以一直沒有扔。
可以說無法扔掉的東西都不是單純的物品,因為它體現出了自己的內心。
斷舍離以“物品”為對象,對自我反復提問:“為什么?”“自己原本想怎樣處理?”針對各種對象進行思考,得到感悟。
這將成為邁向更加美好人生的第一步。
“輕松”的生活,是基于對人生問題的分析
不論是誰,臨死的時候都希望“這輩子沒有遺憾”。該放手的時候就要灑脫放手,在臨終的時候才會覺得“這輩子活得坦坦蕩蕩”。這才是最理想的狀態。我未曾想過要讓家人為自己送終,也沒有想過在自己家中進入長眠。臨終的時候,“雖然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些遺憾,但是這輩子活得很愉快”,只要有這樣的想法,我就很知足了。
斷舍離是追尋“有趣的人生”而必需的“生存工具”。放手不需要的物品,選擇適合自己的物品。保持簡單而愉悅的狀態,人生每一天都會變得無比美好。
這種狀態就是所謂的“好心情”,為了保持這份好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我總是反復詢問自己該采取怎樣的行動。但即便如此,人們隨著年齡漸長,身邊不需要的物品越來越多,進而迷失了真正適合自己的物品。年齡漸長,“身邊物品不斷增加的同時,扔掉物品的行動力也日漸降低”。
大多數人都希望愉快、自我地生活,但隨著年齡增長,無力改變現狀便匆匆迎來人生的終結。生后留下的不僅是悔恨,還有垃圾和堆積如山的物品,這樣的人生實在是可悲。
意識到人生終有一死,就能明白現在自己該采取什么行動,然后付諸實踐。在身心俱疲之前,不如來清理一次自己的人生吧。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更容易被物品所支配
人們一旦買到手的東西就不想輕易放棄,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舍的情感會愈加強烈。許多人總是小氣地認為,“要是扔了,可能就再也買不到了。”
最終,擁有一堆自己根本無法控制的東西,就如同被物品支配一般,在狹窄的空間里繼續生活。狹窄空間內的這些物品,最初是竊竊私語,偶爾喋喋不休,最終開始尖叫和喧鬧。
不需要的的物品占領了空間,在我們的心中產生噪音。如果期望安寧的生活,只是暫時將這些物品挪開是行不通的。需要從根本上舍棄這些物品。
如果不從根源上根絕噪音,我們的內心便永遠得不到寧靜。
輕裝上陣,人生旅程才能舒適
若希望今后的人生能夠心境平和地度過,那必須先去除多余的物品。如同帶著沉重的行李去旅行,旅行肯定會變煩躁不堪。欣賞旅途中的美景還需要保留一些體力,所以最好是輕裝上陣。
不過,舍棄還需要契機和勇氣。我推薦在人生階段的轉換期開始著手。
退休以后,子女也獨立了,于是開始設想今后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容易進行斷舍離的好時機。嚴格審視并舍棄不需要的物品,內心才能真正感受到放松。
斷舍離并非一股腦兒地扔掉物品。過上簡樸的生活在于篩選出真正的必需品。
舍棄猶豫,心情舒暢地度過今后的人生,臨終時才能沒有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