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次迷上了《人民日報》

著名導演李安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在大陸票房慘淡,關鍵問題是標題起的不好,這方面,《人民日報》是行家。

給孩子起名字往往要花錢找人算,或者找族里同鄉的文化人,為什么?名字就是一個符號。試想,起個狗盛啥的,孩子以后會背負很多的恥辱,起名不恰當,人沒行動,給人印象先輸了三分。

先看看《人民日報》最近的幾個好標題:

《自信的文化應該流動起來》《破除信息“繭房”桎梏》《廣東--用智造定義”新廣貨“》《展翅遠洋 戰巡南海》《敘利亞和平進程出現”窗口期“》《做基層熔爐里的特種鋼》《打開公眾的文化空間》《信息安全先要管理安全》《”網紅“故宮,沒有”冷宮》等等。

在這個快消費時代,人們注意力最稀缺,觀察咪蒙公號文章,很多標題辣眼,但是逼著你好奇的打開看看,這樣目的就達到了。

記得賈島有“為吟一個字,拈斷數根須”,練字方面,古今中外很多文人都受盡了苦,最終苦盡甘來。

人有的時候容易想不開,鉆進一些思維的牛角尖,如果身邊沒有貼心朋友,或者身邊人不善于開導你,那么就需要一個導師,我覺得《人民日報》堪稱心靈導師:

在近期轉載的湖北省秭歸縣人民法院的一個干部寫的文章,就是跨地域的解心結,如果你看到了,恰巧有類似感受,那就是受用了。

“心態的失衡,往往有兩種,一種是陷入庸常的生活,因為快速的生活節奏而導致焦慮;一種是盲目攀比,總想成為別人,而迷失了自己。前者是”做的太多“而”想得太少“,后者則是”想的太多,做得太少”,看似截然相反,其實都是缺少“沉下心把一件事做好”的心態表現。朱光潛說的好,講學問或是做事業,都要抱有一副“無所為而為”的精神,要“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看待”,而不是“斤斤計較利害得失”。對于真正將心思放到“把事做好”的人,偶爾的利害得失,恐怕也很難成為“干擾音”。從這個角度而言,“放慢心態”和“把事做好”,具有相互作用的效果。

圖片發自簡書App

人類進步,戰勝其他物種的基本之一是語言交流,寫作或多或少滲透進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人民日報》告訴我們,寫不好,其實是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這對于提高寫作信心,裨益良多 。《鐵皮鼓》的作者君特格拉斯,曾經為了小說開頭一句話,等了經年累月。你看,大作家尚且如此,我們普通人就放開膽量盡管寫吧。

寫作這件事啊,很多人有不同的觀點,如果你提筆,很多人會刺激你,嘲笑你嘲諷你,說你不行,不是這個料兒都年過30了,還寫啥呀?但是你真的就會因此而放棄嗎?如果這樣,你真是傻子。歷史上的大作家都經歷了很多的退稿,有的甚至被退回幾十次,就連著名的作家路遙寫《人生》的時候,也曾被很多家的出版社退稿。但是他們放棄了?沒有。最后拼的往往不是筆功,而是毅力。

朋友,堅持多看看《人民日報》吧,耳濡目染中你就可以得到啟發。多看《人民日報》,你會遇見更加優秀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