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良戰友組織的月讀小組在7月份的書單是《一個人的朝圣》,作者是英國資深劇作家喬伊斯.蕾秋,這是她的第一本長篇小說,獲得2012年度英國最佳新人小說獎。
01
主人公哈羅德是一個年過六旬的老人,在釀酒廠干了四十幾年后默默退休,沒有要好的同事,沒有相知的朋友,甚至與他的相依為命的妻子莫琳也是貌合神離長期分居,他每天所做的僅僅是讀一讀當日報紙和孤獨的發呆,他的生活呈現的是這般無趣,平凡,寡淡。
書中寫道:哈羅德望向窗外的花園,看到一個塑料袋掛在月桂籬上,在風中上下翻飛,無法掙脫,獲得自由。由此可以感知,哈羅德的空寂的內心和搖擺的婚姻。
有一天他收到來自二十年未見的老同事奎妮寫來的信,奎妮患了癌癥,寫信告別。他在傷心之余寫了一封信回復,并去街邊郵筒寄走,但在他經過第一個,第二個郵筒時,并沒有停下腳步,也沒有寄走那封信,他思緒難平。或許是想起了自己已是暮年的人生,或許是想起了老同事奎妮為自己所作的犧牲,亦或許是有了一種悻悻然的沖動,不愿放棄不甘心如此,他一直走一直走,直到來到一個加油站時,加油站小女孩對哈羅德說到自己姨媽得了癌癥,因為堅定的信仰延續了生命,突然讓他萌生了用走路的方式為奎妮祈禱,他要橫穿英格蘭,親手把信送到奎妮手中,希望奎妮能夠活下來。
就這樣一個六十多歲的老人,笨拙,木訥,內向,不會表達情感的他沒有任何準備,僅是臨時出門穿著的一雙帆船鞋和一件防水夾克,也沒有帶手機,他甚至沒有任何宗教信仰,僅憑著自己強烈的意念,便開始了漫長的徒步之旅。哈羅德行走了87天,627公里,從英國的最西南一路走到了東北的貝克里。
02
在一路的行程中,從最開始吃住旅館,到后來露宿天地之間與星辰朝露相伴,從開始興奮的出發,到期間后悔糾結,最后的堅定執著
從那些形形色色的人群中渴望得到認同到一個人與一條狗偷偷溜走獲得寧靜,從內心封閉痛苦,到一次次的回想和釋然,從那個禁錮他與妻子感情的牢籠的家到最后妻子追隨他一起送別奎妮
哈羅德以一個英雄的姿勢,完成了一個人的朝圣之旅,不是對任何宗教的朝圣,而是對生命的尊重和朝圣,是把自己和妻子在兒子去世后那種蝕骨的痛苦和埋怨,自責中解放出來的救贖。
哈羅德在幼年時被母親拋棄,他害怕分離,社交障礙。年幼時心靈的傷害在他成年后顯現出不會對愛的表達,他的兒子與他之間的疏離一點點積累,妻子對他的誤會和偏見一日日增加,直到兒子自殺后,他與妻子僅存的情感山丘轟然崩塌,他們變成了空心人,他妻子莫琳則用常常給死去的兒子打電話的方式來消化這份痛。他們彼此封閉自己,生活過的像一層紙一樣輕薄。這時奎妮的這封道別信激起了哈羅德的勇氣,他之所以能夠走完這全程,一定是這幾十年來積累的疑問和不甘心,對生命的質問,對自己的交代,對未來的期許,所有的條件在一個契機里找尋到的出口,哈羅德終于找到了命運給出的答案。
03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作者寫作的高明。全文在細節處的描寫尤為生動,情感的鋪墊和烘托又恰到好處,比如最后哈羅德成功的完成了一個人的徒步之旅,在精疲力竭之時來到了奎妮修養的醫院,原本到這里該是本書的高潮部分,哈羅德完成了他的壯舉,修道院這時會聚集很多媒體,四處掌聲聚光燈此起彼伏,然而偏偏這時只是一個安靜的出奇的修道院,只有一個修女接待了哈羅德,奎妮等到哈羅德來到后安詳的離開了人世。哈羅德歷經千辛萬苦來到奎妮身邊,沒有強烈的情感起伏,只是那么平常的淡淡的憂傷,甚至還有一點如釋重負的感覺,一切就這么自然而然。
04
在讀這篇文章的時候,我有過一點讀書筆記,摘抄如下:
“哈羅德真希望自己沒有和這些顧客討論他的計劃,更希望他們剛才不要提起宗教話題”————從來都活得像個隱者,他不希望被關注,害怕被關注。
“頭頂上和奎妮分享著同一片天空,他越來越相信奎妮知道他正在趕過去的路上,她一定在等他。他知道自己一定能到達貝里克,他所要做的只是不停地把一只腳邁到另一只腳前面。”————只要走就可以,多么簡單,往往有了一個目標持續去做就行,難的不是做,是持續。
“他更愿意把計劃牢牢地裝在腦子里,就像把奎妮的信牢牢裝在褲帶里一樣”————有時候傾吐內心的秘密需要勇氣,而現在他最想做的就是守護這份初心,堅持!
“但過去那么多年他們都淡漠了語言的溝通,只要看一眼他,她就會被拉回到痛苦的過去,還是三言兩語的交流更為安全。他們都自覺的和對方停留在最表面的交流,因為言語之下是深不可測,永不可能逾越的鴻溝。————一路走著,一路想著,漸漸打開塵封的記憶,壓抑的情,親人見漸行漸遠的冷漠,曾經的溫情,回憶起來沒有撕心裂肺肝腸寸斷,一切都很平淡,溫涼溫涼。。。。
”哈羅德擦擦眼睛,又驚訝又羞愧的發現自己又落淚了“————哈羅德大半生都在找尋情感的歸宿,卻在有了兒子以后又迷失了,一個人的朝圣之路是在找自己,麻木的心逐漸鮮活起來
“在路上,他解放了自己過去二十幾年來努力回避的記憶,任由這些回憶在他腦子里絮絮說著話,鮮活而跳躍,充滿了能量”————哈羅德一直回避的是孩提時不被看見的痛,是成為父親之后疏離和被疏離的痛,不愿碰觸
走在通向碼頭的路上,真相如刺破黑暗的光線襲來。她和哈羅德湊合這么多年的原因并不是戴維,甚至不是因為同情。她忍過這些年,是因為無論和哈羅德在一起的日子又多孤獨,沒有他的世界只會更加孤單”————哈羅德離開的這段時間,莫琳一定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深夜回想起種種過往,當陽光照耀過來,才感覺所有偽裝都無處遁形,因為她深深懂得哈羅德的孤獨,正如她自己,如果哈羅德在家,兩個人的孤獨似乎比一個人去忍受要好的多
“他聽到外面整個世界兀自運行的聲音,車流,人流都在奔向自己的方向。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他在哪兒。他躺在床上,不想動,不想賣你對這一天的任務,但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路可退”————忽然有一種迷失,但也只是一秒鐘,哈羅德還想著自己的任務,盡管心生疲憊,但也想堅持,他真的是擔心奎妮等不到他嗎?或許他只是怕自己放棄,再陷入死寂一般的生活
“這是第一次又人把這段艱辛的旅程說的好像是兩個人共同的責任一樣。哈羅德激動的幾乎流下淚來,但他只是點點頭,然后坐下。”————一個人的徒步有多意外就有多艱辛,堅持下來不僅僅是自己的毅力,還有外界善意的加持
“好像他等了一輩子,就是為了走這一趟,他不再在乎自己走了多遠,只要還在向前走。”————此時的哈羅德已經不是世俗世界的他,他如此貼近人的本真,感情有如此豐沛,他活成了大家向往的樣子,這一次他真真正正的活著
“并不確定,但好像聽到了輕輕的一聲抽泣。她說;你上新聞了,哈羅德,你和奎妮,到處都是關于你們的報道”————讀到這段突然有種哽咽的感覺,哈羅德的堅持,莫琳的守望,他們冰封的感情在一點點融化,哈羅德的行走像一座燈塔,照亮了別人,拯救了自己
“我怕”。他說,那雙藍色的眼睛尋找著她的。她看到了他眼里的惶恐,悲痛,無奈。然后她突然想到了,他還從來沒有見到過遺體。我知道,但是沒事的,我也在,這次會沒事的,哈羅德。————分離,從來都是哈羅德最害怕的時刻,兒時母親突然的離去,中年時兒子決絕的離去,今日歷經千辛萬苦還得面對奎妮的離去,這是他不能從容面對的,但幸好有莫琳在
指甲縫里塞著泥土的感覺真好。重新養育一些東西的感覺,真好————泥土的芬芳,讓他有了重生的感知,一切變得美好又有希望
讀《一個人的朝圣》想起電影《阿甘正傳》,打動人心的總是那些樸實又執著的堅持,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