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歲歲,又至清明。沒有欲斷魂的行人,沒有雨紛紛,只是一片悲涼的陰天。
? 何謂“清明”?清明節(jié)氣,意在指萬物生長在此時,清潔明凈。在后來的演變,漸漸成為了一個祭祖的節(jié)日——也是與死人最為接近的節(jié)日。
? ?我們一向很害怕死。
? ?古時候的黑白無常,閻王爺,無不給人帶來恐懼,甚至是時至今日,“午夜兇鈴”、“生化危機”等與死人有關的片子依然恐嚇著我們的神經(jīng)。記得小時候,每當講到這個話題時,媽媽就會一臉的嚴肅和認真,用斥責的眼神看著我,逼著我不得不轉移話題。
? ?說到底,這種恐懼來源于我們的不了解。
? ?“死去元知萬事空”是陸游的一首詩,也僅僅是古人對死的猜測。陰陽界,天堂,輪回又是一種“死去萬事不會空”的猜想。沒有人了解死,也注定無人能知死。那些太平間的鬼故事也僅僅是人們的臆想罷了。
? ?“空”,不僅是肉體,更是精神。
? ?從生物的角度看,當高級消費者又重新落葉歸根,分解者就將開始一場浩浩蕩蕩的工作,將千辛萬苦組成的人體,重新回歸泥土。沒有人會愿意自己幾十年打拼的結果變得支零破碎,盡全力保存自己的完美。于是,人躲到棺材里,希望永遠保留,甚至是像古代帝王一樣,建造復雜、密閉的地宮。秦始皇以水銀河和兵馬俑保衛(wèi)地宮,胡夫用暗器和金字塔確保自己復活,都是在想盡辦法防止自己的肉體“空”。
? ?相較于肉體,精神更容易“空”。原本思考、探索的大腦落葉歸根,精神也就失去了延續(xù)的根本。哪怕是在宣傳、書籍中尋找,也只有他人精神的只言片語和不會改變的“死精神”。更可怕的是,原本只是保留精神冰山一角的只言片語,也逐漸在時間中慢慢,慢慢流逝,終被人遺忘。曾經(jīng)叱咤一時的科舉狀元,現(xiàn)在還有誰能記得?曾經(jīng)被罷黜的百家,誰還能記起它們的全部和精神主旨?就連去西天的玄奘,也正在被更偏向小說的唐僧代替。誰又能知道,幾千年后人類在宇宙的帝國,又是否還會記得今日。精神逐漸減少,這是將肉體浸在福爾馬林溶液中也無法彌補的。
? ?因此,人們懼怕死。懼怕自己的一切一切,包括自己,都會在主觀中不復存在,懼怕自己在人世間只是夢一場,只是一場游戲一般,毫無任何經(jīng)歷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