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家庭教育中,家長需要做什么?
1到6歲這個時間,家長和孩子在溝通的過程中,下面三件事最為重要:第一,要確保孩子有安全感,第二要給孩子立合理的規矩,第三,讓孩子喜歡讀書。尤其是關于孩子讀書的問題,首先父母本身要有閱讀的習慣,并且要大聲的給孩子朗讀,因為父母的聲音帶給孩子安全感和良性的刺激。這種刺激可以促使孩子大腦發育。
2.促進兒童的精神成長。
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今天兒童有一個重要的缺失就是自然缺失。文中提到三毛寫的一篇散文,名叫《塑料兒童》,講的是她帶幾個小孩去體驗大自然,但這些孩子一路上都只看漫畫書,對四周清新的空氣、野地、荒原、藍天、白云都漠不關心。教育應當順應自然,大自然是人類智慧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每一個兒童都應該有自己身邊和心中的秘密花園,能感受大地之美的人,就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
3.成才與成人:青少年家務參與狀況折射出的現代教育問題。
適當的家務勞動,不僅可以鍛煉孩子動手能力,養成獨立面對問題,不依賴別人的習慣,還有助于提高其身體協調能力和對事物分析、判斷安排的統籌能力,增強孩子們適應生活的能力和自信心。另外,適當的家務勞動,還可以鍛煉孩子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溝通協調能力。
適當的家務勞動,有助于孩子們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意識,能使其認識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成員,必須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也能讓她感受到自己在家中的作用和價值、增強自信心、成就感。最后再增加一點,適當的家務勞動,可以讓孩子們體會到父母的艱辛和不易,增加對別人的體貼和諒解,擁有感恩之心。
4.中國孩子精神成長的四大渴望。
在家庭里,孩子渴望父母的傾聽和認同;
在學校,孩子渴望獲得友誼和學會做人,童年的伙伴是孩子精神成長的同行者。在集體中發生,在友誼中保持自我,這些寶貴的經驗比作一道考試題,更能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在學校還希望和老師多交流,期待著與老師之間亦師亦友的精神交流;
在社會里,渴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他們渴望通過真實的實踐和體驗,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同時也找到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
面對自我,孩子更可能成為生活和未來的主人。能為自己的生活和未來做主,這是大多數孩子的想法,這也是他們長大的標志,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成為充滿勇氣,敢于不斷挑戰,創造新事物的人。
5.關于“有機教育”的哲學思考。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要求人的行為必須順應天時和仁義,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尊重客觀規律。教育孩子也要“順天時、合人意”。作為家長老師,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實際上是一個守望與發現的過程,守望靠耐心,發現靠用心。有機育兒,個性發展,回歸本質,讓孩子緩慢的成長,甚至是符合天性的、自然的、野蠻的生長。過早的開發將會破壞孩子們的想象力。
父母應該懂得“三個不要太早”,第一,不要讓孩子成名太早,正所謂大器晚成,莊稼根深才能葉茂;第二,不要享福太早,讓孩子享福太早,容易產生奢侈,不勞而獲的惰性,容易成為“八旗子弟”,喪失奮斗動力;第三,孩子營養不要補充的太早,太多,因為嬰兒的鹵門一年后才能閉合,這是人類大腦產生高智商的自然進化選擇,補充的太早太多,導致鹵門閉合太快,完全是違反天性的催熟,得不償失!
這讓我想到: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不能像做工程一樣趕時間、搶速度,一味追求快節奏,要把握舒緩的課堂教學節奏,給學生留足思考、理解與感悟的空間和時間,多一些等待。教育是農業,不能速成。教育是慢的藝術,對待孩子的成長,不能急躁,要遵循內在的規律,學會等待,重在培養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為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教育,還要給孩子自由生長的大地。教育就是生命,生命需要自由,生長和教育是一體的。孩子在感受植物,和動物生長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自己生命的自由生長,感受大自然的親近和認識。自然界充滿各種各樣的動物植物,有的長得快,有的長得慢,有的長成棟梁之材,有的長的一般,這樣才能構成豐富多彩的世界。這個自然界中不可能只有老虎,沒有兔子,不可能只有大樹,沒有小草,人類社會不可能人人都成為政治家,社會需要各色人才,個性、獨特性才是未來社會最需要的。一棵大樹的綠葉,也不可能長的都一樣,一個團隊需要各種的人組成,才能有勃勃生機,所以說呀,允許成長具有多樣性,這個世界才變得色彩斑斕,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