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磨豆腐”,豆腐是所有人喜聞樂見的食品,也是餐桌上的“常客”,它可烹可調,是舌尖中國的“常任理事”。
隨著時代的發展,手工作坊式的生產方式逐漸堙沒,粗放式的操作方式被精細化的制作過程取代,“鹵水點豆腐,一物降一物”的“主人公”鹵水漸次退出歷史舞臺,它的“兄弟”石膏大行其道,光耀乎于生產車間,雖和鹵水同出一門,但味道卻是相差甚遠,難以和兒時的記味道對接起來。
臘月二十四趙家曼彩陶趙會文家一行,山清水秀陽光明媚的上午,四面環山的山村里,寬闊的大路旁邊,高高的白楊樹下,四五個鄉人架起一口大鐵鍋,冉冉的篝火升起來,裊裊的炊煙旺起來,村人的歡聲笑語響起來,香香的味道彌散開來,豆腐的兒時記憶清晰起來。
制作豆腐的第一個工序是“選豆”,在二十五的前兩天,娘把黃豆準備好,個個溜圓,不帶一絲瑕疵,用冷水洗上兩三遍,干干凈凈、清清爽爽,泡在盛有冷水的器皿內,使它們吸足水分充分柔軟。
第二個工序是“加工豆泥”,在二十五的當天,早早的起來,趕到村里的加工站,隊已經排好,張三李四王五次第而來,輪到的忙忙碌碌,等候的說說笑笑,互相幫助是必須的,你幫我抬抬水,我幫你舀舀豆子,機器轟鳴、人聲鼎沸、不亦樂乎。
加工豆子的機器和加工玉米的機器一樣的,細微的差別就在蘿上,加工豆子的蘿更細,一邊舀豆子,一邊加一點點的水,這樣才有利于豆泥的下落,豆泥并不會一次制作而成,需要經過兩到三遍的“涅槃”過程,直至顆粒很細很細。
第三個工序是“過濾”,用網眼比較細的布把“豆泥”包起來,讓“精華”部分順水而下,流入準備好的桶中,經歷幾次的“過濾”之后,散落在包中的便是“豆腐渣”了,營養價值雖不是很高,倒在豬槽內,就是豬的美味佳肴了。
第四個工序是“加熱”,和上邊所看到的情形一樣,架上一口大鐵鍋,把“豆泥精華”部分倒入鐵鍋內,加熱到一定的溫度,精細的掌鍋者還拿溫度計量一量 ,好的“把式”用經驗來掌控溫度的變化。
第五個工序是“點鹵水”,這是非常關鍵的一步,也是豆腐初具雛形的一步,當鍋溫達到一定程度,掌鍋者便讓大火改為小火,并慢慢的釜底抽薪,期間放著鹵水的瓢在鍋中轉來轉去,所到之處“點水成腐”,白花花的豆腐呈現出來,實在奇妙極了,舀上一碗,佐以調料,就是我們平時在早餐店喜聞樂見的豆腐腦了。
第六道工序是“壓豆腐”,在鍋中的“豆腐腦”是松軟的、散亂的,被一瓢一瓢的舀入包有細布的筐中、器皿內包起來,積上干凈的石頭,水便被一點一滴的擠出來,時間長了,水被壓出而豆腐便大功告成。
農村人制作豆腐的過程是古樸原始的,不計工時,不嫌繁雜,如藍藍的天白白的云,一幅綠色天然的圖畫,純凈著我們的天空,純凈著我們的歲月,純凈著我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