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回顧,昨天又是很晚才睡,但因為昨天聽了一天的冥想,對周邊的環境是一種和諧的態度,所以睡眠質量很高,早上6:00就醒了。今天運氣不錯,心情也大好。但晚上騎車回家的時候,在路口等紅綠燈時,差一點被吉利搬家的右拐車輛給碰到,心情就很不好了,到家后依然很郁悶。
昨天,看到朋友圈的一篇文章,寫的是一個外國教授通過研究中國的神話故事,像大禹治水了,后裔射日了,發現中國是一個不屈服的民族。這倒勾起我想起小時候哼唱的一些兒歌,比如那首“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我當時很好奇,為什么非要過了臘八才算過年呢?現在想想另有深意,首先,這與節氣有關,不過這個大家還是百度吧,我說的是另外一層含義,那就是與臘八節有關,臘八節的故事我們大概都知道,講的是一對好吃懶做的夫婦在臘八這天被凍餓死的故事。節這個字其實除了節令、節氣,還有關卡、難關的意思。所以兒歌中的那句話是警示后人,如果好吃懶做,那么你就會像在臘八節被凍餓死的那對夫婦一樣過不了年。只有勤勞,才能豐衣足食,才能過好年。
其實想想,我們小時候的兒歌里,其實藏了很多道理,只是我們那時不明白,但是這些東西卻融化在我們的血液里,這也許就是我們這個民族傳承下來的隱形力量吧。那么,你呢,你小時候聽過什么兒歌,對你又有什么影響呢?不妨來說說。
說回《自控力》這本書,第九章:“我不要”力量的局限性
這章提出人們越想避開的事情反而越容易出現的現象,就像要求人們不去想白熊,反而白熊更容易出現一樣。想起晚上剛到家,因為討厭酒吧的音樂聲所以戴了耳機,結果心情很煩躁,后來干脆把耳機摘了,發現噪音也沒那么大了。
所以作者提出:接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但同時也要記住,不要順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即使不試著控制自己的思維,也要控制自己的行為。
作者還提出:與其想著我不要,不如換成我想要。比如,減肥的人不要想著我什么不能吃,也要找找什么是自己能吃的。今天有個大姐建議我減肥,晚上盡量不吃飯,我答應了,結果到了商場還是控制不住,不但吃了,而且不比以前少,弄得我有種失信于人的感覺,平常吃東西是高興的,消化也快,今天吃東西是內疚的,一直不消化。下次我不輕易答應別人不吃飯了。不過以前運動群的得姐給我一個減肥食譜,后來不知道被我弄丟哪了,我去找找。
還有針對我老是遲到的問題,我想改成我想提前5分鐘到達,看看效果如何。
最后,本章的總結是:對內接受自我,對外控制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