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的讀書人,究竟缺了點什么?

我收到的關于閱讀的問題,往往分成兩類。

第一類是沒有養成閱讀習慣的人,在養成習慣的過程當中會遇到的各種問題。

這類問題,其實相對好回答。而我更在意的,是另一類問題。

有的朋友,已經養成閱讀的習慣,也算得上勤奮,可是不斷的閱讀和學習之后,依然沒有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幾年前的我,也是這個樣子。

我一直在尋找一個底層邏輯,到底這中間缺少的是什么?

我們一直在說,閱讀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那么,又是什么拉開了讀書人之間的差距呢?

最近讀了古典老師的新作《躍遷》,他提出的觀點,回答了這個問題。他列舉出四個特質,可能就是可能就是這個時代讀書人之間拉開差距的最大根源。

不做時代溺水者

互聯網的出現既是福音也是魔咒,信息以指數的形式爆炸,我們每個人都身處于信息的洪流之中,而有的人一不小心,就會在這洪流中溺水身亡。

在《躍遷》中,古典老師列舉了三種「時代溺水者」。

第一種時代溺水者,是無法掌握自己注意力的人

過去,知識是內在財富,手頭工作是老板給的,你只需要根據老板的要求輸出知識;

今天,知識可以從外面供給,注意力卻必須內在擁有,你需要調用內在注意力抓取知識。

如果你沒有馴服注意力的能力,你的時間、思維會被完全打碎。

第二種時代溺水者,是無法過濾信息找不到重點的人

你在網上看到的話,如果迅速判斷真假?

如果幾個人觀點不同,到底該怎么辦?

每天能聽的課、能看的書、能做的事、能用的東西實在是無窮無盡,根本學不完,到底該學什么?

我們就是漸漸被這樣的「太多」給壓垮了。

第三種時代溺水者,是不理解系統無法與陌生人聯機協作的人

在一個每天海量信息涌入的不確定性時代,事實是什么不重要,也許一群人能合作解決新問題才是關鍵。就連物理學家霍金,都還每天通過郵件和同行溝通,你難道還在單機思考?

找到知識的源頭

在《躍遷》中,古典老師以大家都在談的「1萬小時天才定律」,來說明知識是怎樣被一手一手傳遞,乃至誤讀的。

1973年諾貝爾獎得主赫伯特·西蒙發表了一篇對比國際象棋大師與新手的論文,首次提出專業技能習得的「10年定律」。
之后埃里克森基于西蒙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了針對國際象棋大師的研究。1993年,埃里克森發表了一篇論文《刻意練習在專業獲得中的作用》。

這兩篇論文,算是一手信息——知識的源頭

2016年,埃里克森出版《刻意練習》,他在書中強調,并無一個確定的時間門檻讓人成為大師,并且刻意練習還和天賦、聯系方式高度相關。低水平的勤奮多少小時都是沒有用的。

2016年11月,學習專家愛德華多·布里塞尼奧在TED上發表了「如何在你關心的事上表現更佳?」的演講,也重復了這個觀點。

這本書和這場演講,算是二手信息——忠實轉述一手信息。

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讀了埃爾克森1993年發表的論文,從里邊抓取了一個平均練習 1 萬小時的事實,寫成了《異類》。在書中他寫到

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因為天資超人,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只要經過1萬小時的錘煉 ,人和人都能從平凡變成超凡。

這個被創造出的「1萬小時天才定律」,就是三手信息——為傳播而簡化和極端化觀點的陳述。

有無數公眾號、人生導師、培訓師和勵志作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解讀「1萬小時定律」,告訴你任何人只要努力都能成為一個領域的大師。

成長之旅、1萬小時的訣竅、1萬小時的工具和方法,以及感人的故事,這是第四手信息——出于各種動機充滿人生經驗的情緒化表達。

回想一下,你的學習之路,在一二三四手信息上分別花費了多少時間?

那么,如果找到更高質量的、更接近源頭的信息呢?

古典老師推薦重點關注這些一二手的信息:

  • 一手研究論文,行業的學術期刊,行業最新數據報告;
  • 行業大牛的最新溝通和思考,通過談話獲得;
  • 名校的教科書,MOOC里推薦的一手資料,維基百科;
  • 中立第三方的行業調查報告;
  • 講述底層邏輯、質量思考比較高、略微難懂的書和文章,比如《窮查理寶典》;
  • 各行業領軍人物、行業大牛推薦的書單、豆列,以及在自己公眾號發的文章。

當然,終極的理想,是自己能夠成為知識的源頭

成為終身提問者

以往我們的學習,都是在追求「知識樹」。知識樹的思路,是典型的專業知識細分的學習路徑。工業化時代分工高度穩定,每一個領域都相對獨立、發展緩慢,一個人有機會學完一個細分領域的所有知識。沿著一棵長成的大樹向上爬,這種學習路徑效率最高。

但在這個高度變化、多領域跨界的時代,學習的速度跟不上遇到問題的速度。這是你焦慮的根源。

今天,真正串聯起一個又一個知識的,不是學科知識,而是場景問題。學海無涯,終身學習者很容易陷入為學習而學習的窘境。

你需要一棵「問題樹」。

與知識樹不一樣,問題樹依托一個真實的、高價值,并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來展開。它包括4個方面:

  • 我們面臨什么樣的問題?
  • 我們如何知道自己已經解決了這個問題?
  • 我們會遇到哪些挑戰和障礙?
  • 我們有什么可能的解決方案?

你需要的,是用來解決問題的知識。

你要學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決什么樣的問題。

你的知識IPO

如何讓知識轉化為價值?古典老師開始向商業思想大師們取經。他發現這些大師們都擁有以下三個特質

  • 他們是終身提問者
  • 他們是跨領域整合者
  • 他們都有一整套知識IPO系統。

所謂知識IPO,就是:

  • I:輸入問題(Iuput a questiong),以持續解決問題為目標;
  • P:解決問題(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學科知識為手段;
  • O:輸出產品(Output),通過咨詢研發、授課整合和寫作,讓思想產品化。

如何設計自己的知識IPO模式呢?你要分為三步:

第一步,你必須要有一個真實的、高價值,并且有可能被解決的問題(I)

你需要提真實的問題,和搜索引擎一樣,如果關鍵詞太寬泛,問題往往無解。
你需要提高價值的問題,關鍵在于要與你當下的生活有聯系。
你需要提能被解決的問題,放棄「如何在一周之內快速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這種問題。

第二步,不是要學習知識,而是要解決問題(P)
出于認知慣性和好奇心,你還是會忍不住想看完找到的全部資料。但不要戀戰,整個過程以解決問題為最高標準,持續問自己:「這個知識對于解決問題有用嗎?」

第三部,輸出倒逼輸入(O)
大部分人欠缺的,是把解決問題的結果傳播出去。

寫作能把這些知識形成體系,整理成「知識晶體」。而且,這個過程能讓更多人知道你有解決這類問題的能力。

這個動作能幫你找到下一輪更大的問題,以及更大的價值。

這個循環能持續放大,帶來一輪又一輪的知識躍遷。

避免成為時代溺水者,力爭回溯知識的源頭,成為終身提問者,建立自己的知識 IPO 模式,這四點,可能就是這個時代讀書人之間拉開差距的最大根源。

強烈推薦古典老師的這一本《躍遷》。我從中摘取的,只是書中的一小部分,這本書提供了現代人成長所需要的方方面面的攻略。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