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我們學習《論語·公冶長第五》第12章,先恭誦原文——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白話譯文】子貢說:“我不愿意別人強加給我的事,我也不愿意強加給別人。”孔子說:“賜呀,這不是你能做到的。”
【內涵理解】《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曾經向孔子請問,有沒有一個字是他能夠終生奉行的?孔子就教他“恕”,寬恕的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己心,別人的心和我的心是一樣的,要代人著想,我們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強加給別人,這是恕道。根據李炳南先生的《雪公講要》,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內涵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既然一樣,為什么孔子還要說“非爾所及也”?
子貢是孔門言語科高才生,在政治、經濟方面也很有造詣,有人甚至認為他是那個時代的首富,想想我們今天還有什么事,是一個通達政治、口才一流的首富做不到的呢?可是面對自己不愿意的事,不想施加給別人這樣的事,夫子卻說子貢做不到。下面試著從兩個方面揣摩孔子的心意。
1.境界太高,遙不可及。
《雪公講要》中指出:“此是恕道,尚非大賢所及,仁可知矣。”子貢講的這個境界很高,與“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篇》)一樣,是仁的境界。孔子認為三千弟子只有顏回達到仁的境界,可以“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子貢和其他弟子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只能一天或者一個月達到仁。也有人曾夸贊孔子“仁”,孔子推掉了,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現在子貢比較自負,以為自己達到了,有點輕言妄談,孔子就批評他,你根本沒有達到“仁”這個境界,“此是恕道,尚非大賢所及”,恕道,大賢人都難以達到,你還差得很遠,何況是仁呢?仁比恕又高一層,仁道是儒家追求的圣人境界。孔子說這個話是警醒弟子,也是引導子貢向恕道進修,向仁的境界提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總是希望能夠幫助弟子提升心意,從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日本有一位禪師,法號白隱。他修行很高深,深受百姓的敬仰與稱頌。白隱禪師所在的寺院附近住著一戶人家,家里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女兒。有一天,女兒的肚子突然大了起來,父母非常生氣,馬上威逼追問孩子的父親是誰,女兒說是“白隱禪師”。她的父母迫不及待找到禪師,說了很多難聽的話。可是,禪師并沒有生氣,只是若無其事地說道:“是這樣啊。”等孩子出生,她的父母就將孩子送給了白隱禪師。這件事情給寺院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使禪師的名譽掃地,但他泰然處之,想方設法照顧好孩子。后來,孩子的媽媽忍受不了良心的譴責,向父母吐露了實情:孩子的生父是另外一位年輕人。她的父母立刻帶她來到寺院,向白隱禪師道歉,請求他的原諒,并要帶走孩子,為他挽回聲譽。白隱禪師還是像當初那樣,不急不火,淡然如水,更沒有訓斥他們。只是在交還孩子的時候輕聲說道:“是這樣啊。”仿佛不曾發生過什么。真正達到仁的境界,“恕”即使有,也只像一陣云煙一樣隨風而散。
2.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真正的恕,是對自己的要求,如果用來要求別人,是“非爾所及也”,這是不可能的,反而會增加痛苦和無奈。我們可以約束自己,不給別人不要的東西,但是我們怎么可能控制別人,不把痛苦施加給我們呢?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別人強加給我們的不如意之事,這個時候我們怎么辦?我們去找人理論嗎?再不行就以牙還牙?孔門之教,強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道德修養的準則,儒家認為應該用于調伏自己,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先來改變和提升自己,再去影響和幫助別人。子貢在這里希望他人的改善,來找尋自己快樂的出路,這是行不通的。我們只能改變自己,改變不了別人。這個道理呢,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面對生活時,我們總是希望別人改變,往往認為別人的言行,傷害了我,給我帶來痛苦,所以必須是對方改變,才能平息我們的傷痛,是這樣嗎?孔子曾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篇》),實行仁德在于自己,哪在于別人呀?為什么要把提高生命品質的主動權讓給別人呢?
在英國威斯敏斯特教堂地下室,有一塊名揚全球的墓碑,上面的碑文深深震撼著每一個路過的人。這個碑文是這樣的:“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要想改變世界,你必須從改變你自己開始。要想撬動世界,你必須把支點選在自己的心靈上。
【行仁之方】
清代著名學者程瑤田在《論學小記·進德篇》中說,“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說到仁恕,仁是講我們的德,恕是行仁之方,我們要力行仁這個德行,用什么方法?用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恕道,全世界所有宗教都把它作為黃金法則,因為每一個宗教里面都有講這個教誨。證明孔子說的恕道,不是只有儒家才講,它是世界共同的黃金法則。程瑤田又說:“堯舜之仁,終身恕焉而已矣。”堯舜為什么能成就仁道?他就是終生行恕,他就能達到,所以恕是行仁之方,落實就在恕道。熟悉大舜故事的人都知道,真正落實了恕道,表面上是自己寬恕了別人,其實是自己享受到安祥寧靜的喜悅,命運也隨之徹底改變。
在寫稿之際,正好看到新聞中說,美國宣布徹底撤出阿富汗。2001年開始,美國強行把“美式民主”強加給阿富汗,在戰略層面卻從未考慮過阿富汗的國家福祉,完全不顧及阿富汗民眾對社會穩定與生存發展的基本訴求,美國入侵阿富汗及長期駐軍不僅給阿富汗帶來了巨大傷害,美國自身也耗費了巨大人力物力,并付諸慘重代價。結果20年來,共有2461名美軍在阿富汗戰爭中死亡,超過2萬名美軍受傷,耗資2萬多億美元,而留下的只是一片狼藉。
與美國霸權主義相對應的是,中國政府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提出的五項外交基本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后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我國處理一般國際關系的準則,并被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為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正是體現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理念,這是國家、團隊和個人都應該遵循的原則。
(注:文字部分為講師手稿,與音頻稍有出入。)
思考題:
1.如何理解子貢說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段對話: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貢曾經向孔子請問,有沒有一個字是他能夠終生奉行的?孔子就教他“恕”,寬恕的恕,上面一個如,下面一個心,如己心,別人的心和我的心是一樣的,要代人著想,我們自己不想要的,不能強加給別人,這是恕道。根據李炳南先生的《雪公講要》,子貢說,“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內涵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同。
2.為什么孔子說子貢沒有到達這個境界?
子貢是孔門言語科高才生,在政治、經濟方面也很有造詣,有人甚至認為他是那個時代的首富,想想我們今天還有什么事,是一個通達政治、口才一流的首富做不到的呢?可是面對自己不愿意的事,不想施加給別人這樣的事,夫子卻說子貢做不到。下面試著從兩個方面揣摩孔子的心意。
1).境界太高,遙不可及。
《雪公講要》中指出:“此是恕道,尚非大賢所及,仁可知矣。”子貢講的這個境界很高,與“己欲立則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雍也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顏淵篇》)一樣,是仁的境界。孔子認為三千弟子只有顏回達到仁的境界,可以“三月不違仁”,其余“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子貢和其他弟子沒有達到這個境界,只能一天或者一個月達到仁。也有人曾夸贊孔子“仁”,孔子推掉了,他說“若圣與仁,則吾豈敢?”現在子貢比較自負,以為自己達到了,有點輕言妄談,孔子就批評他,你根本沒有達到“仁”這個境界,“此是恕道,尚非大賢所及”,恕道,大賢人都難以達到,你還差得很遠,何況是仁呢?仁比恕又高一層,仁道是儒家追求的圣人境界。孔子說這個話是警醒弟子,也是引導子貢向恕道進修,向仁的境界提升,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誘,總是希望能夠幫助弟子提升心意,從這里可以深切地感受到。
2).方向不對,努力白費。
真正的恕,是對自己的要求,如果用來要求別人,是“非爾所及也”,這是不可能的,反而會增加痛苦和無奈。我們可以約束自己,不給別人不要的東西,但是我們怎么可能控制別人,不把痛苦施加給我們呢?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碰到一些別人強加給我們的不如意之事,這個時候我們怎么辦?我們去找人理論嗎?再不行就以牙還牙?孔門之教,強調“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道德修養的準則,儒家認為應該用于調伏自己,把學到的知識和道理先來改變和提升自己,再去影響和幫助別人。子貢在這里希望他人的改善,來找尋自己快樂的出路,這是行不通的。我們只能改變自己,改變不了別人。這個道理呢,說起來很簡單,但真正面對生活時,我們總是希望別人改變,往往認為別人的言行,傷害了我,給我帶來痛苦,所以必須是對方改變,才能平息我們的傷痛,是這樣嗎?孔子曾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在生活中是怎么踐行的?
清代著名學者程瑤田在《論學小記·進德篇》中說,“仁者人之德也,恕者行仁之方也。”說到仁恕,仁是講我們的德,恕是行仁之方,我們要力行仁這個德行,用什么方法?用恕道,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個恕道,全世界所有宗教都把它作為黃金法則,因為每一個宗教里面都有講這個教誨。證明孔子說的恕道,不是只有儒家才講,它是世界共同的黃金法則。程瑤田又說:“堯舜之仁,終身恕焉而已矣。”堯舜為什么能成就仁道?他就是終生行恕,他就能達到,所以恕是行仁之方,落實就在恕道。熟悉大舜故事的人都知道,真正落實了恕道,表面上是自己寬恕了別人,其實是自己享受到安祥寧靜的喜悅,命運也隨之徹底改變。
與古圣先賢對照,自己在此方面差十萬八千里,需要時時以他們為榜樣,照見提升自己仁恕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