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時40分鐘,一次酣暢淋漓的讀書體驗。
這就是《隨遇而安》的讀后感。
認識孟非是從非誠勿擾開始,或者應該說知道孟非是誰是從非誠勿擾開始,但也僅僅知道他是非誠勿擾的主持人,鑒于也不怎么喜歡看這個節目,其實對孟非并無感。而初步了解孟非,就是這本《隨遇而安》了。
知道這本書,并不是因為孟非而是因為一個朋友兼前同事,那是去上海出差的高鐵上。五個多小時的車程,總窩在那個小空間里也是挺累人的,除了睡覺站起來走走順便看看窗外的風景也是調節疲累的一種方式,而最好的地方就是兩節車廂的連接處。
從衛生間出來,剛好看到他就站在車廂連接處,便走過去和他聊天。他當時正在看孟非的《隨遇而安》,像大多數人會問的問題,這是本什么書?作者是誰?云云……他對這本書很是推崇,說寫的很好。即便如此,也是在時隔幾年的這幾天才看這本書,而且還是在微信讀書里偶然看到的。
我讀書算是比較慢的那種,不像一些人可以一目三四行而且都記得住,即使讀得慢我偶爾也得往回翻,因為有時會被人打斷或者思想開小差,都會覺得正在讀的這段文字沒進入大腦,也確實沒進入大腦。
但《隨遇而安》不只時間用的短,而且往回翻的次數也很少。不能不說孟非的文筆真的很好,“旁征博引而又通俗易懂”是很多人對他的評價,我想看過“非誠勿擾”節目的人應該有所感受。這本書也給我帶來很多感觸,很想記錄下來而不是為了應付張帆的“作業”。(某人看到這半句可自行刪除,哈哈)
01
第一個感受就是孟非的寫作手法,作為一個靠筆吃飯的人,如果哪天能寫出孟非這樣的書,此生足矣。
把自己的親身經歷用文字展現出來,其實很不容易,且不說能否像他一樣記得小時候的種種事情,就算記得,是否能準確表達還是一回事。中國人特別喜歡在外人面前表現好的一面隱藏不好的一面,喜歡記錄成績而避諱一些糗事。
三十歲來臨的前兩年,我也萌發寫一篇文章《當人生走向三十歲》,但只寫了397字就寫不下去了,一來不知道寫些什么,二來不知道如何寫,三來有些糗事也不好意思寫??傊?,現在還在文件夾里放著呢,希望有一天能重拾并完成。
《隨遇而安》分為九部分,從重慶的童年寫到南京的中學時代,從第一份工作印廠工人寫到電視臺的臨時工,從電視臺的打雜到攝像到編輯到剪輯到制片人到名記到主持人,從難忘新疆到希臘啟迪到德國之行到以色列十日談,孟非用他的文筆給我們展示了一個我們不知道的“孟非”。
02
第二個感受,要想被人記住就必須有一技之長,而且這一技還得很長很長。
很多人把孟非當成勵志故事來說,確實如此,高中畢業沒有接受大學熏陶,卻能從一名工人成為著名主持人,連以色列政府都親自邀請他去采訪。在第九部分,有一段這樣的描寫——邀請函是以色列政府發出的,寄了兩份,一份邀請江蘇衛視派一個攝制組去拍片,另外一份指名邀請“孟非先生”。
我想,孟非自己寫這句話的時候肯定也特自豪吧,不然也不會專門寫出來了。要是我那是肯定肯定肯定非常非常非常自豪的。在運聯當記者的這幾年里,也是有人專門想讓我寫文章的,不過這半年多寫的很少了,都快找不到感覺了。
說回一技之長。
孟非的“一技之長”就是他的文學素養和記憶力。據說孟非高考時,語文成績僅次于江蘇省文科狀元,而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一百分。孟非自己也在書中說,他經常上他們學校的紅白榜,語文名列三茅是常事,而理科倒數也是常事。關于記憶力,他自己這樣說:
整個中學時代,唯一讓我覺得安慰并找回一點點尊嚴的,就是我的文科成績還不錯。這離不開我的記憶力。中學里學過的很多古文我到現在還能全文背誦,中學時期的六本歷史書,我曾經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都能背出來,連教材里的插圖在什么位置、插圖的注解是什么,我也全都記得。
看到這段的時候超級羨慕,這得是什么樣的記憶力呀,像他自己說的“照相機一樣的記憶力”。這個詞很形象。
我又想起了別人對孟非的評價——旁征博引且通俗易懂。我想除了記憶力驚人,孟非本人對文學的興趣以及他的總結能力也是非常驚人的。不然,就是一個腦袋里裝了很多書很多詞很多句子的書呆子。而之所以能獲得通俗易懂的評價,我想就是孟非的總結能力了。我們往往只會死讀書,而不會把他變成自己的語言,變成人人都懂的語言。
所以,為什么要全面發展呢?有一技之長不是也挺好?即便全面發展,那也應該有一項是非常牛叉才行,不然怎么能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不能偏科,不然就考不上好大學,也確實,偏科確實不利于考試。但,也就是因為這樣的不偏科,造就了我們的平凡。有多少人是十全十美呢,德智體美勞樣樣牛叉?很少吧。而我們只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百姓。
小的時候我們無法改變,但,結婚生子的我們是可以改變的,改變我們孩子的命運。讓他們有一技之長。所以,我經常跟我外甥女說多讀書沒有錯,什么書都讀,比起課本我覺得這要重要的多。但她現在不能理解,畢竟只是小學生,很多事都還沒有自己的判斷標準。
03
第三個感受,記者是個應該被尊重的群體。
最近熱播的《維和步兵營》,網友大多喜歡杜淳飾演的林浩楠,而不喜歡賈青飾演的海藍,甚至有人說,這部劇的一大敗筆就是記者海藍這一角色,甚至希望編劇早點讓她領盒飯。
對此我有不同的看法,林浩楠的軍人形象確實讓人很燃,孤膽英雄形象深入人心,但海藍不畏懼危險,只為了把最真實的情況通過手中的相機手中的筆告訴全世界,難道不應該被尊重嗎?寫下這些評論的人應該都不曾做過記者。
記者被稱為無冕之王,那不是隨便說著玩的。如果所有記者都畏懼危險,不敢揭露事實的真相,那才是可悲的。
現實生活中,或者在中國境內,不會出現海藍在非洲在利比亞遇到的危險,但對于揭黑也是有一定危險性的。經常在網絡中看到,某記者為了了解真相去臥底等待。每每看到這樣的新聞,都很是佩服。
孟非的“難忘新疆”,記錄的是他們去新疆拍紀錄片的經歷。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他們去公主堡拍片,要過一條湍急的古河,而那條古河上只有用木板搭建的巴掌寬的吊橋,扶手是一條不能扶的很細的鐵絲,那種只會出現在電視里的情景,孟非他們卻真實經歷了。不只爬過可怕的吊橋,還要爬六十度且沒有什么可抓的山坡,可即便如此,他們也沒有到達公主堡,因為六十度山坡上還有一個九十度山坡,對手無寸鐵的他們來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這就是記者,為了職責遍體鱗傷。孟非自己說,如果現在再有這樣的工作他肯定不會接,實在太危險了。可想而知,當時他們面對怎樣的危險。
我今天跟運聯的幾個記者說,他們應該讀讀這本書,有利于他們的記者生涯。我自己后悔沒早點讀,一直以來,我對記者這份工作多少有點抵觸,特別害怕行業內發生大事,那就意味著你得及時出稿,無論是什么時間?,F在,對記者這個職業有了新的認識,雖然我馬上就不是了。但世事難料,誰說得準以后呢!
04
新疆、希臘、德國、以色列……孟非筆下的這些地方,我也想去看看。這些都是孟非以記者身份去的地方,工作之余還能感受當地的人文,那得需要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當記者這幾年,也去了不少城市,當然都是國內對,但對這些城市相當于沒去過,每次不是去特別偏的物流聚集地,就是呆在酒店參加活動,最熟悉的就是這些城市的機場火車站。一來是自己懶,二來是公司事多。
如果有機會,希望去那些地方看看,感受那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地理風貌、不同的建筑……我在想以后有機會出去,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應該嘗試著寫游記,不要走過就忘。
《隨遇而安》,希望我們都能隨遇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