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匠
說工匠精神,首先應該知道匠的定義,到底何為匠?
徐藝乙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出版《中國民間美術全集·用品卷》《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工具卷》等。
研究傳統手工藝42年、1988年將“民藝”一詞引入《中國民間文藝詞典》并注釋、1992年翻譯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著作……徐藝乙一直致力于推廣傳統手工藝和民俗藝術中的保護與傳承。他翻譯的《工藝之道》《民藝四十年》等書籍,將日本對民藝的保護與手工創造的思考和經驗帶來中國。這些著作,更成為當下工藝文化愛好者的“圣經”。
中華手工:您對匠是怎么理解的?
徐:有工具的叫匠,一個筐子里頭裝一把斧頭。狹義來說,匠在古代主要指木匠,因為木匠的地位是最高的,他能夠組織一群人來干活。匠也泛指所有通過勞動來掌握技藝并進行創作的人。在中國形容這樣的人,民間常用的一般是手藝人或者匠師,不會用工匠。工匠是限定在制作過程中的人,比如一些大型的公共工程,主要是指干活的人。
中:那我們有工匠精神嗎?
徐:在中國,匠人是存在的,匠人精神也是客觀存在的。但是中國的匠人精神和西方的匠人精神是不一樣的,因為中國沒有西方意義上的那種匠人。
中世紀的時候,西方社會為了保護手藝人的權益,有了行會組織。這個組織其中有一個很大的功能,就是規范相關知識,把個人掌握的技能變成一種可以推廣的、也可以發展的技術,形成技術標準。所以他們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可以把一件事做好,過程也不太費勁。在中國,這樣意義上的工匠是沒有的。
其實,中國古代也有類似的組織,也叫行會,但它主要是從倫理道德方面去規范手藝人的行為,逐漸形成一種社會力量,去和官府、欺負他們的人進行抗爭。但行會是尊重手藝人的創作想法的,這與西方截然不同。
中:那中西方匠人有哪些區別?
徐:中國的手藝人通過不同的途徑學習基本的工藝技術,然后在這個基礎上進行創造,所以有句老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就是說師傅可以教你一些最基本的東西,但是具體的創作還得看你個人的造化,看你對工藝技術的領悟、對材料的掌握,所以中國人很講究創造。
過去常說沒有創造就沒有創新。創新是一種非常困難的事,創新不是嘴上說,而是需要做出來的。在手工藝中,人們要充分理解材料、充分掌握技藝、能夠完全把控產品的樣式。有了這樣的水平,加上認真的態度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最大限度地發揮產品的作用,就是中國人的手藝精神。
而西方工匠是在一定條件的技術規范之內一輩子做一件事,中國人沒有統一的規格,可以自由發揮。手工藝完全是個體的行為主張,不會有整體劃一的規范要求。
中:這種區別所產生的不同影響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徐:中國的很多手藝人是沒有受過正式教育的,是在社會中自己成長起來的。他們的社會文化知識系統,不是依靠文字傳播得來,可能是耳濡目染,可能是來自故事、傳說,也可能是通過口訣或其他方式獲得。加上中國的手工藝品消費群體要求也很豐富,所以工匠在掌握了基本的技藝后,還會求變,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而西方的工匠精神不主張變,只是要求工匠在一定的技術框架下進行制作。哪怕你不識字,但是按照這幾個步驟去做,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中國的手藝人是可以商量的,在這個東西上加些什么、減些什么,哪里放大、哪里縮小。在西方,這種方式的手工藝只有在特殊定制里出現,普遍是不可以這樣做的。而中國的手藝人在掌握社會知識的同時,也豐富了他們對技藝的把握程度。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創造除了提高生活質量外,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提高了生活的質量,因而也提高了生命的質量。這就要求手藝人一輩子去學習,這大概就是中國的工匠精神了。
中:那您接觸過的印象深刻的匠人有哪些?
徐:在中國,這樣的人極少。比如紅木家具大師楊金榮,他是一個很特殊的手藝人,是有文化功底的手藝人。他除了有社會文化外,還有科學知識。他的英語很棒,出國講學都不用帶翻譯。他對中國的傳統和西方的科學知識也有相當程度的掌握和了解。所以他把這些知識全部用來去認識傳統,然后再進行創造。只有這樣的手藝人,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手藝人。
另一個是已經去世的黃楊木雕大師柯愈勄,但他是另外一種類型。他有自己的本職工作,他的生活經歷很簡單,但作品很完美,也是一個合格的手藝人。除此之外還有廣東的牙雕大師張明輝、北京的牙雕大師李春珂、做雕漆的文乾剛,他們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手藝人。他們將一種技藝能夠充分掌握,做出的東西登峰造極,同時又能滿足不同的需要進行新的創造。
中:應該怎樣理解新的創造呢?
徐:新的創造正是中國工匠所獨有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西方工匠并不主張進行新的創造,他們認為在框架之內嚴格按照標準去做最重要,這樣才能保證產品的質量。所以他們的制作與創造是相分離的,跟中國不一樣。中國的工匠關鍵是人品——即人的品質,包括潛質和悟性,還有實踐能力,這是中國人的要求。
剛才那些大師的作品不是用精細來形容的,是完美。太過于精細不夠厚重,比如柯愈勄的作品就是一種完美。新的創作主要體現在作品的樣式上,因為社會變化,人們的要求也在變化,這種變化有時候是實用的,有時候是精神方面需求的,它是一種客觀的存在。在手工藝行業,真正意義上的大師,真正意義上的工匠,是會根據變化去調整作品的功能和樣式,充分滿足不同需要的。要達到這種完美,首先是能夠完全放在生活中使用,與生活不相適應的東西,不能叫完美。
中: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是匠心?
徐:匠心,現在是個很時髦的詞,是指那種構思的技巧,但也不是單獨說,應該叫匠心獨運。
其實匠心與道教有關系。在傳統說法中,人的心是有思維功能和指揮功能的,人的運作并不完全取決于大腦。因為大腦的工作是很繁重的,這不利于身體健康。做手工藝是下意識的動作,是一種修煉方式,叫息腦運心。匠心跟現代人所理解的不是一個東西。所以描述手工藝的詞有很多,并不完全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東西。我現在講學都說傳統手工藝,而不是工藝美術。因為在現在人們都要做藝術家、美術家,而不愿意做工藝家,這個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中:我們應該怎樣走出手工藝的誤區呢?
徐:現在中國的手工藝與匠人正處于一個過渡時期,經濟轉型、社會對文化的認識不斷加深,我們的傳統也在被重新認識中,但大趨勢肯定是好的,甚至有人說通過現在的手工藝看到文藝復興的苗頭。現在學習傳統手工藝的年輕人有很多,比如南通印花布傳承人吳元新的女婿,辭去銀行的工作一門心思學習南通印花布。但年輕人要注意的是學習的東西要正宗。比如現在流行的草木染,是個日本詞,我們中國人叫植物染。所以,做手工藝就是找到中國傳統文化最正宗的方式。
還有更多手藝大師對手工藝的看法和想法,請戳這里:手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