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觀看中央電視臺《朗讀者》節目時,被其中一對嘉賓賴敏和丁一舟的愛情所感動。
賴敏患有遺傳性小腦性共濟失調癥,到最后會和漸凍癥一樣,無法行動,沒有知覺、視覺,只剩下回憶和思維。
丁一舟原本是一個理發師,愛上身患絕癥的賴敏后,放棄工作,騎著一輛三輪車,帶著賴敏和一條狗,在中國地圖上留下了一個心形的環游路線圖。
賴敏的身體健康是不完美的,她的生命旅程也將會和她的媽媽一樣短暫而急促。然而,她卻收獲了一段不離不棄、真摯幸福的愛情。
當主持人董卿問丁一舟為什么會選擇賴敏時,丁一舟說,是賴敏自信的精神和樂觀的笑容打動了他,每當他看到賴敏熱情、開朗的笑容時,什么煩惱都可以忘記。
當被問及是誰先追求的誰,賴敏大笑,說,其實,在西藏廣場上的時候,是她先向男友丁一舟說,讓我“娶”了你吧!隨后,男友才向她當眾求得婚。
賴敏沒有因為自己的健康缺陷而喪失憧憬生活的熱情和追求愛情的勇氣!
她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她相信美好,從而最終獲得許多健康的人也無法獲得的真摯愛情。
2.
撇開匠人精神對工藝的執著不談,在生活中凡事追求完美、不達滿分絕不罷休的人,是不容易接納自己,也不容易感受快樂的人。
明明已經很優秀,卻還總認為自己身上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即使已經盡力了,還會對自己懷有各種不滿;
在生活和工作中不允許自己犯錯,充滿焦慮;
每當事情未達預期或稍有偏差時,就會自責、內疚。
與此同時,不肯接納自己不完美狀況的人,還會對與自己關系親密的人同樣要求完美,且相處的程度越深入,越容易挑剔對方身上的缺點、不足點,從而心生不滿,引發關系沖突,雙方都會為此精神緊張、疲憊不堪。
在追求完美的路上心力交瘁,卻往往會離幸福的感覺漸行漸遠。
七八年以前,我也是一個總想追求完美、易于自責、內在焦慮的人。后來,在閱讀學習和經歷反省中,慢慢學會面對自身的陰影部分,接受它們的存在,如同有陽光就會有影子一樣,承認它們就是“我”的一部分,去接納真實的、存有缺陷的自己。
慢慢的,我開始放松下來,從追求完美以獲得外界的愛、贊賞和認同,轉向悅納自己,不委曲求全,讓自己過得更自在、真實,也更對得起自己。
而當我開始接納自己、放松自己的時候,也就是我遇到美好、收獲幸福的開始。
現在的我覺得,世界上原本就沒有““圓滿無暇“的人,無論古今。
也沒有所謂的””完美愛人”——能夠成就外界眼中“完美”關系的人,通常都是能夠相互接受對方不完美的人。
3
佛說“娑婆世界”,意即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人世,原本就是殘缺的世界。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辈粓A滿是人生的常態,大圓滿是成佛的境界。
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樂于擁抱生命中的不完美,才會讓自己在各種殘缺中,發現和感受獨屬自我的美好。
一如斷臂維納斯,在殘缺中成就世界的經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