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十天沒有寫點什么了,不是懶,而是覺得自己應該汲取些東西來更好地輸出,輸出不是目的,輸出是對汲取的一種檢驗,定期輸出是對汲取定的規矩,在這個過程當中,必然少不了思考的加工。這就像一個漩渦,往往會把我吸引進去,洗澡的時候想,洗衣服的時候想,想著又來辯駁自己,最后會糾纏不清,所以文字是一種梳理,一條條理出來,如果不信,你可以試試。
第一次讀瓦爾登湖,是在幾個禮拜之前,那個時候只是跟著梭羅的思路走了,慢慢走進他那平靜而又美好的世界,跟他一起享受與萬物的交流,起初只是覺得那種境界靜謐祥和,甚至一心向往那種生活,等到老了,我要住進那么一個小木屋,也許和我的老伴,返璞最初的大自然生活,把心徹底地放在那,和河水一起靜靜流淌,讓風輕撫,和樹葉歌唱,多么美妙??赡苣銜f,你只是想到了它的美好,沒看到這樣生活的困難和艱辛,確實,在你沒有擁有之前,你永遠沒有資格去評價它,連幻想也不可以,可是當你尋找到它的源泉,掘入它的地窖,你得到的不是這個物質本身,而是它的靈魂。梭羅將唯心主義發揮到了極致,所以,當你領會到了他的這種心境之后,困難也不再是困難,可是一塊抹茶蛋糕,細細將它品嘗掉。
昨天一位朋友介紹我們的相識是因為瓦爾登湖這本書,這不免又刺激了我再去看一遍,總想去尋找些什么,或許是留戀這本書給我帶來的美好際遇。但是,這次好像是站在他的世界之外來閱讀這本書,在他的世界外去審視。讀著讀著,突然冒出了一個想法,這或許是他對現實生活的一種逃避,和他相處的一切生物都和他不同,他有思維,而他的“朋友們”沒有,他可以把他的思維賦予給他們,而且他們也不會去反駁,今天心情好的時候,看什么都是美好的,花開的樣子都是微笑狀的,風吹著樹是在跟你say hi,你覺得鳥兒是在和你唱歌,和你交流,但是當你心情不好的時候,覺得一切的聲音都是雜音,風像是著了魔一樣吹著樹,花兒也在嘲笑你,這一切是不是人的主觀意識在決定著呢?我們為什么會心情好,為什么會心情不好,那是因為受到外界的影響,外界是什么?是人還是物?我想更多地是人,如果我們成功地逃離了外界的影響,是不是可以一直維持著一種好的狀態?梭羅說他想體驗一種不一樣的生活,不管怎樣,他從某種程度上講幫我做了這個實驗,但我終究不是他,所以我嘗試著在尋找人和物的共性和分歧,以便于找到答案。
不知道是很自然生物相處簡單些還是和人相處簡單些,人是高級生物,有思維,難以捉摸,所以,我們為什么要去捉摸別人的心思?他和你是獨立的存在,你完全可以不用去在意別人的看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活著,就像和自然界生物相處一樣簡單,你以怎樣的姿態看待身邊的一切,他們也會以怎樣的方式反饋給你,所以沒有必要把別人的生活摻雜進自己的生活,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確實難以下咽。
梭羅在瓦爾登湖居住的這段日子,是他的一種修煉,很多人都覺得,梭羅的這一生是孤獨的,但是他世界的豐滿又豈是一個孤獨的靈魂所能領會的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