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5-25 星期四 晴
《史記》開篇第一句:“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從字面上看,黃帝是一個人,叫公孫軒轅,他的父親叫少典。但是在史記三家注之一的《索隱》提到,“少典”應該是一個國號或者部落名稱,而不是一個人,因為如果按照《國語》的說法,“少典娶有蛟氏女,生黃帝、炎帝”,那炎黃二帝就是同父兄弟,但是在《帝王代紀》中說,炎帝和黃帝之間相隔八帝,五百余年,如果說少典是他們共同的父親的話,那黃帝豈不是要經過五百余年才代炎帝而為天子?這也太長了吧!于是司馬貞(《索隱》作者)引用《秦本紀》“顓頊氏之裔孫曰女修,吞玄鳥之卵而生大業,大業取少典氏而生析翳”,這里用了“少典氏”,說明少典是國號而不是某個人的名字,黃帝是少典氏的后代子孫。
這段注釋勾起了一個縈繞在我腦子里許久的問題,就是我們為什么自稱為“炎黃子孫”,而不是“黃炎子孫”?因為根據史料記載,炎帝和黃帝之間發生過一場戰爭(阪泉之戰),以炎帝失敗黃帝獲勝告終,按照一般的邏輯,應該把勝利者的名字放在前面,失敗者的名字放在后面,叫“黃炎子孫”才對呀,為什么我們幾千年來流傳的都是“顛倒”的說法呢?我決定研究一翻,把這個謎底揭開。
在網絡上搜索了各種資料,慢慢啃下來,拋開那些艱澀的研究術語,我初步得出這樣的結論:
1.“炎帝”和“黃帝”都是國號、世襲的稱號或部落名稱,而不是具體的某一個人。
2.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有共同的祖先(少典氏,或者更早的烈山氏等),也就是同宗同族的兩個不同分支。
3.炎帝部落的強盛早于黃帝部落,后來逐漸衰落。與黃帝部落發生阪泉之戰的是炎帝部落第8代首領榆罔(從與黃帝共同的祖先算起是第12代,中間有幾代夭亡,由后代繼承首領位),這時的炎帝部落經過五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勢衰,而黃帝部落正是盛時,因而將炎帝部落打敗。這就跟《史記》中記載的“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對上了。神農氏就是炎帝,因為“教民耕農,故號曰神農”(班固)。這同時也保持了之前讀到的“神農嘗百草”的故事中那個神農氏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因為前面說到,“神農氏”(炎帝)這個稱號先后有8個人繼承,那位為百姓嘗百草最終因誤食斷腸草而身亡的神農氏,和后來無力征討諸侯保護百姓的神農氏應該不是同一個人,前者應該是早期的開荒者、建設者,而后者是末期的守業者(沒守住)。
這么一捋,我心里的兩個結就解開了:一個是嘗百草的神農形象依然完美,另一個是我們之所以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因為炎帝發展在前,黃帝發展在后,他們之間是前后相繼的關系,因此應該將“炎”放在“黃”之前。
我之所以會糾結于“炎黃”還是“黃炎”的問題,是在跟隨老師學習的過程中認識到,不論是對經典,還是對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關系,都要搞清楚先后次第的問題。就像我們可以說“父子關系”“師生關系”,卻不能說“子父關系”“生師關系”,因為父先子后,師先生后,這樣的次第關系是不能顛倒的。同樣的,經典=經+典,“經”是在文化發展史上具有始發性、原創性、奠基性的著作,“典”是對“經”進行闡發和詮釋的著作,它們無論在對文化發展的引領和貢獻程度上,還是在前后次第上都是不可調整的,因此“五經四書”才是規范的表述。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同理。
4.炎帝、黃帝和后來作亂被黃帝征服的蚩尤(和炎帝同支)擁有共同的祖先,他們之間的戰爭屬于人民內部矛盾,可能連民族矛盾都算不上,更不是國家之間的戰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