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古時女子稱姓,男子稱氏。黃帝號軒轅氏,按照現代人的理解,“軒”指有窗格的雅致的小房子或者是有帷幔的高篷頂的轎車,“轅”是牲畜駕車子的車桿與配套,俗稱“車轅”。說黃帝是軒轅氏,實際上說,黃帝族群是靠牲畜駕轅拉著有篷幔的車過游動生活的族群。關于黃帝起源的敘述有以下:
一、《山海經 - 大荒西經》:“有軒轅之臺,射者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臺”、“有軒轅之國,江山之南棲為吉,不壽者乃八百歲”;《山海經 - 海外西經》:“軒轅之國,在此窮山之際,其不壽者八百歲,在女子國北,人面蛇身,尾交首上。窮山在其北,不敢西向射,畏軒轅之丘,在軒轅國北,其丘方,四蛇相繞”;《山海經 - 五藏山經 - 西次三經》:“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無草木,洵水出焉,南流于黑水”。清朝畢沅認為,“昆侖之丘”指今天甘肅省酒泉市南山,并且說明《禹貢》記載的“昆侖”指祁連山地;顧頡剛先生認為,“昆侖之丘”在甘肅酒泉。古人說的“昆侖”是大山脈,山包為丘,山澗為谷,丘、谷相連的地處俗稱為“丘”。“帝”指黃帝,泛指黃帝族群,“下都”是黃帝族群的繁衍地,即甘肅酒泉南山,河西走廊祁連山脈地區。《水經注》十七卷“渭水”里的“又東過上邽縣”注解:“黃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東七十里軒轅谷”。漢置上邽縣,今甘肅天水。天水秦安縣大地灣遺址考古研究認定,軒轅谷在天水。即“軒轅丘”。
此說法有考古依據,以上材料都不涉及黃帝的父母親問題,只說明黃帝的出生地,沒有表示姓氏與社會層次。我們有必要將進一步對傳說進行現實還原,以及討論歷史地理與文化發展的聯系。
? ? ? ? 從甘肅省天水市沿祁連山脈到酒泉市的地上距離大約1090公里,其中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至古玉門關,介于南山(祁連山和阿爾金山)、北山(馬鬃山、合黎山和龍首山)之間,長約900公里。《水經注》描述,渭水自甘肅渭源境內的鳥鼠山流出后,先后流經隴西縣、武山縣、甘谷縣、天水市,陜西境內的寶雞市。很顯然,天水在酒泉的東南方,《山海經》的描述則相反,“昆侖山”向西370里到“樂游山”,再向西400里到“流沙”,再向西200里到“嬴母山”,再向西350里到“玉山”,再向西480里到“軒轅丘”,總共1800里。在遠古,即大洪水之前,黃帝時期制定的尺子,一尺27.708厘米,一里300步,一步6尺,共1800尺,算出一里為498.74米。那么“昆侖山”到“軒轅丘”有897732米,即897.732公里,與當前實際距離出入不是很遠,因為古代的地點已與當前地點并不是一成不變。
? ? ? ? 《山海經 - 西次三經》自“華山”起,一路向西描述,為什么會出現“昆侖之丘”在“軒轅丘”的東面呢?“昆侖之丘”是黃帝族的發源地,在酒泉南山;而“軒轅丘”是黃帝的出生地,在天水秦安,兩者不是同一地方。由于黃帝族群是游動的族群,而且黃帝出生于族群社會之中(暫不論母系或父系),那么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昆侖之丘”的“下都”是黃帝母親所在的族群或者是黃帝父親少典所在的族群發源繁衍的地方,而不是黃帝出生后黃帝親自統領的族群,因為“軒轅”指的僅是黃帝本人,黃帝統治的族群才是游動的族群。那么天水附近地域則是黃帝族群的繁衍地了,早期黃帝族群在姬水發展,民俗調查甘肅大夏河流域東北鄰近的永靖縣白塔鄉的姬家川,是古人稱的姬水。永靖縣地區距離天水大約兩百公里,黃帝族群從天水游動到姬水地域生活是完全有可能的。
那么黃帝是出生在母系社會還是父系社會呢,黃帝姓氏到底是什么呢?
二、《史記-五帝本紀》主要取材于《世本》、《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尚書》,“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崆峒,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輦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昔帝鴻氏有不才子”、“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山海經-大荒東經》:“帝俊生帝鴻”。以上敘述是父系社會的觀點;《史記-五帝本紀正義》:“母曰附寶,之祁野,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東晉前秦時期王嘉的《拾遺記》:“軒轅出自有熊之國,母曰吳樞”。以上是母系社會的說法。其中“附寶”生的“黃帝”與“少典”的兒子“黃帝”說的是同一個時期的同一個人的不同說法,而“有熊氏”,母親是“吳樞”的“黃帝”則是后面時代的人。
? ? ? 按照客觀的歷史進程,母系社會出現在父系社會之前。七千年至五千年之前,母系氏族社會出現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和黃河流域的半坡;四五千年之前,父系氏族社會在一些地區出現,比如黃河下游的大汶口,這說明,在同一時期的大汶口其他地區,母系氏族社會仍然存在著。根據古籍記載,已初步推斷神農炎帝族群部落是母系社會,生活于黃河流域稍偏中下游地域。
? ? ? ? 帝俊即少典,帝鴻即黃帝。有學者認為,黃帝姓公孫,不是母族本姓,“公”是明顯的父系祖,“公孫”是父系祖的第三代后繼人,如果司馬遷的記述是真實的,那么可以證明姓“公孫”的黃帝是父系社會時期的第三代子孫,因為姓“公孫”的黃帝不僅知道父親“少典”,而且知道爺爺“公”是誰。然而《百家姓》“公孫”的描述則大相徑庭:“屬地:高陽郡(今河北省好網站) 起源:春秋時期,諸侯之子為公子,公子之子為公孫,公孫之子如無封邑爵號,均以公孫為姓氏”。一般認為《百家姓》為北宋初年的人所編,而箋注者則是清初人王相,稱為《百家姓考略》,對書中大多數姓氏的來源、郡望及其代表人物做了一些考證和簡要介紹。可見,“公孫”這種姓氏起源于春秋時期,并非在遠古黃帝祖先的族群中出現,司馬遷《史記》中的記述并沒有過多證據證實。
? ? ? ? 第二種說法中黃帝的母親“附寶”在祁野見大電繞北斗七星中的樞星(勺頭那顆),感孕生黃帝,則黃帝降生時候處于母系族的影響中,不知其父。“祁野”,《說文解字》說:“太原縣”,就是說黃帝母親“附寶”從渭河流域的天水,跑到山西的太原與外族男性相遇后懷孕,歸故里“軒轅丘”生黃帝。
? ? ? ? 古籍記載黃帝“姬”姓。《說文解字》:“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百家姓》也描述黃帝長于姬水。甘肅省永靖縣的姬家川是古人稱的姬水,居住著“姬”姓古村落。永靖縣地區是距今五千至三千多年馬家窯、齊家、幸店和寺洼文化考古遺址群集中地。有學者已經考證,從地理環境看,大夏河注入黃河的地域與兆河、渭河流域相聯系,地緣上同天水相連接,早期的黃帝族群東進南下到姬水生活繁衍,能夠遷移到渭河谷地天水地域,因此族群以“姬”為姓,也證明了“黃帝”族群不是黃河中下游流域土著。這就表明了,黃帝出生時,不是“姬”姓,到了姬水生活后,黃帝族群壯大,并且四處游動遷徙之時,才姓“姬”。并且后來的北方族群也是“姬”姓黃帝族群的血脈。這是有確鑿的地理歷史考古證據的。
? ? ? ? 可以說黃帝是出生在母系社會之中,到了黃帝娶螺祖為妻并生下昌意,昌意生下顓頊之時,父系氏族的特征才算穩固。我們也可以大概理順黃帝的發展事跡:黃帝出生于“女子國”北面的“軒轅丘”,黃帝族群在姬水生活再遷徙后,取“姬”姓,炎帝部落服從了強大的黃帝部落領導,炎黃聯盟隨后在涿鹿戰勝了蚩尤,涿鹿成為了黃帝的都邑,后來黃帝征服了中原地區的大多數部落并在今河南新鄭建立了統一的軍隊,而且建國后取名“有熊氏”,所以“有熊”也成為了一些分支族群的姓氏。
? ? ? ? 在《楚辭》中大量出現了后代傳世文獻所提及的遠古圣王,包括堯、舜、禹、湯等。 其中屈原所作的《離騷》《九章》有一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湯禹”,是個同義復音詞或并列結構短語。但凡提及及“堯”和“舜”,“桀”和“紂”時,則按照時代順序而講為“堯舜”與“桀紂”,皆照常理;提及“禹”和“湯”時,卻稱為“湯禹”,好像是故意表達前后相反的時代順序。《離騷》:“湯禹儼而祗敬兮”、“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九章--懷沙》:“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
? ? ? ? 如果在楚國人看來,“湯”時代的確是在“禹”時代前面,堯、舜、湯、禹,那么上古史將重新編寫。成湯,甲骨文記載有成(大乙)這個人,周原將其稱為“成唐”,都認為是殷商先王和盤庚的祖先。《楚辭》被認為是“書楚語,作楚聲,紀楚地,名楚物”的,將“湯”放在“禹”之前,并且與“殷宗”分開,《湘君》把北方的圣王舜稱為“湘君”,將其夫人稱為“湘江之神”,這是疑點一;《尚書-湯誓》:“伊尹相湯伐桀……湯既勝夏。”甲骨文里沒有提及任何關于成大乙討伐夏的事情,這是疑點二;《越絕書》:“湯行仁義,敬鬼神,天下皆一心歸之。當是時,荊伯未從也,湯于是乃飾犧牛以事荊伯,乃委其誠心。”王國維認為是敘述商伐荊楚的事跡。但是文中以褒揚的語氣行文,帶有贊頌之意,所以不像是族群間的“討伐”,而更像是楚地不同城邦政權的聯合或者融合。這里的“湯”是楚地的首領,而非北方商朝的君主。這是疑點三;《古本竹書紀年》:“湯有七命而九征。”(王國維《今本竹書紀年》作“湯有七名而九征”)《路史后紀》十三注引作“湯七年九征。”殷商武丁、盤庚等并沒有多征的傳統,這是疑點四。
? ? ? ? 有的學者根據考古線索認為,“湯”與“大乙”不是同一個人,只是在殷商征服了荊楚古國后,有關“堯舜湯禹”的楚地神話傳說遂被商朝統治者剽竊,用以旁證自身的正統性。而且“湯禹儼而求合兮,摯咎繇而能調”這句不但提及了君王,還提及了“伊尹”和“皋陶”等名相。《古本竹書紀年》:“仲壬即位居亳,命卿士伊尹。”其中“仲任崩,伊尹放大甲于桐,乃自立。”這一說法與《史記》的描述出入很大,由于文本文獻的問題而不得解。《離騷》中還有“昔三后之純粹兮”這句詩,“三后”指禹、湯、文王。同時在“湯禹儼而祗敬兮”的后半句有“周論道而莫差”的論述,說的是周文王重用姜太公呂尚的故事。可見,“堯舜之耿介兮”以及“湯禹文王”的描述,是把“堯舜”分為光明正大的一類君王,而把“湯禹”和周文王分為另一類重賢用才的君王。這樣也無形中道明了一點,就是楚國人的這些神話傳說不是獨立隔絕的,其中也融合了中原地區的文明。
? ? ? ? 本人認為《楚辭》中所提及的上古圣王,并非是楚地特有,熊繹歸附周文王后,封于楚國。因而當時屈原所說的“湯禹”已經是天下人所公知的。“帝高陽之苗裔兮”說明高陽氏即顓頊是楚地的祖先,一直到堯舜禹,如此完整的神話系統,在出土的楚地簡帛如郭店楚簡、竹書《容成氏》中都有十分詳細的描述。但是在屈原時代,楚地所原有的文明已經融入了大量北方文明的成分。《容成氏》有:“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為后,見皋陶之賢也,而欲以為后。皋陶乃五讓以天下之賢者,遂稱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讓益,啟于是乎攻益自取……”又有:“(湯)如是而不可,然后從而攻之……桀乃逃之鬲山氏;湯又從而攻之,降自鳴條之遂,以伐高神之門,桀乃逃之南巢氏;湯又從而攻之,遂逃,去之蒼梧之野……”這是關于“湯有七命而九征”的詳細描述。楚地所出土的大量簡帛,都記載了禹治水、湯伐夏桀的事跡。如果“湯禹”是楚國人所創始的,那么楚國人所作的簡帛中為何不按照自己原有的觀點?用其他地方的材料來修改自己的傳統觀念,對于古老的楚國文明來說,沒有任何必要性。所以“堯—舜—湯—禹”的可能性是有待商榷的 。
? ? ? ? 在后世的著作中,把兩個帝王按照顛倒時代順序來合稱的情況也是有的。南朝梁武帝時期,員外散騎侍朗周興嗣所集字的《千字文》,就有“周發殷湯”(“發”為周武王姬發;“湯”為商湯或成湯)這種情況。但是這是為了押韻所需,這四個字放在文中是合轍押韻的,“推位讓國,有虞陶唐。吊民伐罪,周發殷湯。”如此,是否《楚辭》里的“湯禹”也是為了達到合轍押韻的效果?事實不然,“楚辭”文體之習慣,單句尾字多用“兮”,雙句尾字才講究韻腳,且句法參差錯落。“湯禹”恰恰都是在單句,所以在文中并不起和韻的作用。
? ? ? ? 那么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楚國方言的習慣,為了朗朗上口,而把“湯”放在“禹”的前面呢。“湯禹”中的“湯”字,上古音thaη,去聲,開,韻部從“陽”部,聲母從“透”母,舌音,《說文》反切“他浪”;“禹”字,上古音γiua,上聲,合,韻部從“魚”部,聲母從“云”母,唇音,《說文》反切“王矩”。古代的四聲高低升降的形狀是怎樣的,現在已不能端詳了。依照傳統的說法,去聲應該是一個降調,上聲應該是一個降調。每個字在韻書中都有其歸屬的聲調。有時候一個字有兩種詞義的時候,往往不同詞義有不同聲調。古代漢語中尤其繁多,如:
騎:平聲,動詞;去聲,名詞
思:平聲,動詞;去聲,名詞
教:平聲,動詞;去聲,名詞
禁:平聲,動詞;去聲,名詞
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時候一個字詞義為動詞時,是平;詞義為動詞時,是仄。“騎馬”中“騎”是平聲,“馬”是去聲;“思想”中“思”是去聲,“想”也是去聲;“名譽”中“名”是去聲,“譽”是入聲。那么“堯舜”中“堯”是去聲,“舜”是入聲,上古音“湯禹”中“湯”是去聲,“禹”是上聲。這樣“去聲+上聲”組成聯動結構,同時為仄。如果我們不知道楚國當時的方言發音,那么我們也就無法掌握“湯禹”是屬于什么發音規律了。然而“湯禹”叫法的原因排除了多種可能性之后,方言的習慣這種可能性就越來越大了。
? ? ? ? 在《山海經》當中,并沒有描述到“狄”族群,但其中有些地方卻十分明顯地間接記載了“狄”這個族群的一些基本情況。《海外東經》首先提到,“大人國在其(髮丘)北,為人大,坐而削船。”在《大荒東經》也提到了“有波谷山者,有大人國。”然而最詳細的描述是在《大荒北經》,“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國,釐姓,黍食。有大青蛇,黃頭,食麈。”其中也提到“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間,附禺之山,帝顓頊與九嬪葬焉。”說明禺山與大人國同在東北海之外的大荒之中。這就是“狄”族群!
? ? ? ? 《禹貢》沒有“狄”族群的記載;《尚書 - 湯誓》記載:“東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即邊遠的西夷和北狄百姓盼望商湯王的征討行動。“狄”指北方族群。
? ? ? ? 《公羊傳 - 隱公四年》《禮記 - 王制》記載:“北方曰狄。”《大戴禮記 -千乘》記載:“北辟之民曰狄。”這里的“北方”、“北辟”指當時齊國以北的渤海灣地域。戰國時期田單三個月沒有攻克的“狄”的位置,在今天山東省黃河南岸(《禹貢》時期在黃河北岸),淄博市管轄的高青縣高城鎮的西北面。所以,“狄”是渤海灣西面,古齊國往北的族群。
? ? ? ? 《左傳 - 魯文公十一年》西晉的杜預注道,“鄋瞞,狄國名,防風之后,漆姓。”《說文解字》寫作“叜”,并說:“北方長狄國也,在夏為防風氏,在殷為汪茫氏……春秋傳曰:鄋瞞侵齊。”《史記 - 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說,“其節專車,此為大矣”,被夏禹殺死的防風氏的尸骨節大長,需要專車載運。孔穎達的疏注也說明,長狄國人身材高大!
? ? ? ? 《國語 - 魯語下》記載孔子的話說:“昔禹致群神于會稽之山,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又說:防風氏“汪茫氏之君也,守封、嵎之山者也,為漆姓。在禹夏商為汪茫氏,于周為長狄。”這是目前能見到的史志中較早記載“長狄”為“防風氏”后代的資料。《左傳 - 閔公元年》記載“狄人伐刑”,“刑”在今河北邢臺地區。因此《左傳 - 魯閔公二年》記載“狄入衛”,狄人活動于黃河北的濮陽、滑縣地區。《左傳 - 魯宣公十五年》五月記載晉景公要伐狄,“晉侯從之”,六月“敗赤狄于曲梁”。今河北邯鄲北的永年縣為“曲梁”地,七月晉景公為迎擊秦桓公侵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用兵奪占狄人的土地。“稷”在今山西聞喜縣,有稷王山,晉軍向東移動奪占“狄土”。可參閱郭沫若主編的《中國史稿地圖集》。可知春秋時期的“狄”生活在黃河北的冀州,今河北、山西及古黃河北的河南、山東地。但是西周以及以前的地圖,這些地方沒有標注“狄”族群;《尚書》中的夏代資料里沒有“狄”族群的記載,也沒有“防風氏”的記載。
問題一:商湯王伐夏戰爭時期,出現“南征北狄怨”的情況,說明“狄”族群夏代已經生活在古冀州。
? ? ? ? 《路史二十五卷 - 國名紀》記載:“防風,釐姓,守封、嵎之間,二山在令二湖之武康。”今浙江省德清縣為“武康”,東南有封、嵎二山,防風氏生活在這里。
問題二:防風氏的族群在今浙江德清縣地帶,夏禹殺防風氏后出現族群的遷徙。族群前往北方的最早記載是《左傳 - 魯文公十一年》的“鄋瞞”國是防風氏后代,但是被稱為北方“長狄”,位置在山東。淄博市北面的高青縣,靠渤海灣地區。所以,若古籍紀實,《禹貢》不記載夏禹殺防風氏,這是因為夏禹維護權力,王權意識形成。殺了防風氏,族群無法存在,被迫遷往北方,經過夏代大概470年的過渡,改換新的族群稱呼“狄”,成為商周時期的“北狄”。
? ? ? ? 防風氏“漆”姓,屬炎帝族群,今陜西漆水流域為族群源地;“釐”姓,與東夷“九黎”族群有關系。從參考文獻諸多古籍資料中看出,“風”是母族姓,是太昊伏羲-女媧族群后裔的母族姓,屬東夷炎帝族群后裔。“防”的本意是“堤”,護河的堤岸。《說文解字》說“防,隄也”,隄就是堤,擋水的堤壩。說明“防風氏”屬于遠古的炎帝時代,善于筑堤壩治理河流的土著族群,也是夏禹治水時,擅長筑堤護河的族群,是有功的炎黃融合族群。“狄”的族群新稱謂,意在奉祭先祖炎帝,取炎帝族群標志“火”,加上忠誠的“犬”作偏旁,成“狄”字,輔以“堤”的讀音,成為“狄”族群夏代以后的稱呼。“東夷”人身材高大,為炎帝族群,所以“狄”被稱為“赤狄”、“長狄”,是防風氏的后裔,這是可以肯定的。然而,“漆”姓與“釐”姓是不同時期的,這與《山海經》關于大人國的描述的推理有關。
若上述情況屬實,也可得出兩個結論:
結論一:防風氏族群經歷了兩次遷徙,第一次是夏禹殺死防風氏后,防風氏從浙江德清縣北遷至山東淄博市高青縣,建立鄋瞞國,靠近渤海灣,從遷徙始終族群都是“釐”姓;第二次是擴大式的把領土范圍擴大到內地,即古冀州地區,而且以族群源地漆水流域為姓,改“漆”姓,此時“狄”族群稱呼開始出現。《山海經》中的描述大人國的部分不直接說明“北狄”,證明了《海外東經》、《大荒東經》、《大荒北經》的古圖與解說經文是形成于第一次遷徙后,勢力尚未深入內地,“狄”稱呼尚未形成之際!“釐姓”、“坐而削船”都非常吻合當時的環境情況,而“禺山”與“嵎山”同類,但歸于大荒北經之中,應當有解說古圖的經文作者誤記之嫌。也就是說,《山海經》中有關大人國的部分形成于夏代之后西周之前。
結論二:《史記 - 五帝本紀》中說到的舜向帝堯進言,請求流放共工到幽陵去,來改變北狄的習俗。嚴格上講這是有誤的,“幽陵”這是存在的,然而當時在幽陵的族群并不是后面所說的“北狄”,因為“北狄”當時并不存在著。所以應把“北狄”改為“北裔”,指的是其他的族群。
一、女媧氏、神農、炎帝
1、據考,伏羲氏之后繼承華夏族群發展的是神農氏;按《易 - 系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
2、據考,“神農”、“炎帝”不是同時代的人,《管子 - 封禪》和《史記 - 封禪書》引出:“慮羲封泰山……神農封泰山……炎帝封泰山……” 神農炎帝并稱是因為秦漢時期民俗習慣,西漢末年劉向校書把神農炎帝并稱,東漢學者鄭玄和三國時期吳國學者韋昭給予學術上的認同。《史記 - 五帝本紀》有“神農氏世衰”之說,即說神農氏后代子孫道德衰薄、實力衰弱。魏晉時期皇甫謐《帝王世紀》:“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巳),有蹻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盛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唐朝司馬貞補的《三皇本紀》亦然。即是說神農母“母曰任姒(巳)”,屬于“有蹻氏”。后繼的“女登”做少典的妃子,生炎帝,而且是“感孕”,說明炎帝發端時代在母系社會時期。“姒”是長女的尊姓,“任”是承擔這些責任,即神農氏的母親是姜姓族群的長女族姓的母祖,這是尊貴的母族血脈傳承。根據清朝徐文靖箋注的《竹書紀年 - 前編》認為炎帝是神農的后代,是“襲稱”炎帝號,這樣神農和炎帝同族,炎帝是后代襲帝位,后人稱為炎帝的。說明神農、炎帝的母是“有媧氏”,“有蹻”為“有媧”之訛,神農炎帝是女媧氏的姜姓族脈,邦族地域繼承女媧氏在河內冀州,在陜西岐山地域繁衍發展,姜水在陜西麟游縣東南,乾縣西境內的羊毛灣水庫往南流到舊武功鎮地域的水。
3、據考,神農氏都邑駐地先在今陜西寶雞市陳倉,后炎帝東進遷到山東魯西。古籍資料和民俗遺跡顯示,炎帝往南發跡于漢江流域的湖北省,出生隨州。《國語卷四 - 魯語》說明,炎帝為“烈山(列山)氏”,烈山的位置,皇甫謐《帝王世紀》認為在隨州厲鄉。北魏酈道元《水經注 - 漻水》中說,烈山在隨州的漻水、厲鄉,古文的烈與厲相通。唐代蕭德言《括地志》、李吉甫編撰的《元和郡縣圖志》、北宋王存等編撰的《元豐九域志》、南宋羅泌的《路史》等都認為烈山就是厲山。《禮記 - 祭法》解釋道:“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有列山氏。”因為古籍記載的神農炎帝在今陜西的岐山、姜水繁衍,古人沒有隨州炎帝往北遷的記載,至今無考古資料證明隨州炎帝往北遷到陜西的岐山姜水流域。所以,湖北地域是神農乃至炎帝族群后繼的繁衍地,不是姜姓神農氏的源生地。不排除炎帝出生于隨州,但只能是神農炎帝族群的后繼。
4、據考,秦漢以后,神農炎帝并稱。《易傳 - 系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楺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神農氏沒,黃帝堯舜氏作。”《史記》《漢書》《漢志》《淮南子》《風俗通義》《白虎通義》均有類同的說法。神農氏時期,社會步入農耕時代,從而形成華夏族群農耕經濟的基礎。
5、據考,炎帝、黃帝的母親都是少典的妃。“少典”為邦域族稱,而不是炎黃二帝的父親稱號;炎帝與黃帝之間相隔500余年,相隔著八個帝,可以斷定,二帝不是同時代,不是同時期。并且根據上古時期中國地域“萬邦”交雜的現狀看,炎黃二帝不是同族;
6、“炎帝”較早見于史冊的是《左傳》,《左傳 - 魯昭公十七年》記載昭公與郯子對話時,提到“炎帝氏”,說明炎帝是個族群。《左傳 - 魯哀公九年》提到姜姓是炎帝的后代。
二、還原遠古神話傳說的現實根據
材料一:《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天下女曰魃,雨止,遂殺蚩尤。魃不得復上,所居不雨。”
“應龍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
《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
《大荒南經》;“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楓木。楓木,蚩尤所棄其桎梏,是為楓木。”
材料二:《海外南經》;“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一曰三毛國。”
《大荒北經》;“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顓頊生獾頭,爟頭生苗民,苗民釐姓,食肉。”
從材料一可以得出,《山海經》這些關于蚩尤大戰黃帝的片段存在著差異,不難推斷出這是不同時期、不同作者所為。首先,蚩尤部落與黃帝部落是因為地理地域水源問題而爆發領土戰爭的。在描述中,黃帝派應龍攻打蚩尤部落的冀州,而攻打所用的方法是“蓄水”,不下雨,即是制造干旱。蚩尤則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來緩解旱情,最后因為“雨止”而打敗了蚩尤族群部落。整個戰爭的經過,都圍繞著“雨”和“旱”,非常明顯地推測出蚩尤族群與黃帝族群發生戰爭的原因:當時蚩尤族群所處在的古冀州地域是連年大旱,首領蚩尤不得不向外擴充領土以安定族民生活,而當蚩尤族群勢力擴充到黃帝部落的范圍時,戰爭就不可避免了。最后水土優良的黃帝部落反而實現了領土的擴張。而且結合古籍資料,蚩尤并不是在戰場上被殺死的。蚩尤戰敗后,先是被黃帝用楓木囚禁在宋山(今河南商丘),被殺害后埋葬在汶上縣。然而蚩尤囚禁時被砍斷的大腿骨則被族民安葬在巨野縣。同樣,炎帝蚩尤族群的另一支血脈:夸父族群,也遭受了滅亡之災,可見夸父與蚩尤兩大族群是有血緣關系的。當時的族群戰爭是相當殘酷的,前文已提到,戰勝一方的黃帝族群以及后裔族群對蚩尤族群以及后裔進行了整整幾百年不斷的武力征服,保存下來的蚩尤族群后裔被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遷徙之路。
根據材料二,《大荒北經》里的苗民“有翼”,這點證明了三苗族群的圖騰崇拜是天上的飛鳥。事實也是如此,蚩尤的后裔苗族崇拜“鴟”(鷹隼類),析支以及后來的河曲羌崇拜鷹,甘南和川北的羌族群也崇拜鷹。然而《海外南經》和《大荒北經》的三苗族群所處的地域并不同,一個是“赤水東”,一個是“黑水之北”,這就證明了,蚩尤族群后裔三苗族群的遷徙分布的地域是十分廣闊的,黃帝族群及其后裔連年的武力鎮壓,讓作為蚩尤族群后裔的苗族群為了生存而備受遷徙之苦!
2016.10 ~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