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好!
新春到,祝親愛的你,新春愉快,健康美麗/帥氣,快樂成長!
還記得猴年和羊年的大年初一,你做了些什么嗎?
羊年初一,兩頓飯共做10個菜,好豐盛,好美味。
猴年初一,看鹽野七生的書,3D電影,散步4公里,逐步走向了健康。
今年初一,寫篇文章,分享給你。
不知道你的雞年春節過得好不好。
是不是年前很期待,年來了又很無奈呢?
你熬夜了嗎?
被逼婚了嗎?
被灌醉了嗎?
發紅包發到心疼了嗎?
被集五福賺來的兩塊六毛八打敗了嗎?
過年是華人的傳統佳節之一,流行多年,意義重大。
相傳,“年”是消滅了兇猛怪獸“夕”的神仙。“夕”在臘月三十的晚上來傷害人,“年”與人們齊心協力,通過放鞭炮趕走了“夕”。人們為了紀念“年”的功績,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獸“夕”,把初一稱為“過年”。(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有刪改)
這終歸是傳說,我更愿意相信,過年是農耕文明為了慶祝豐收、祈禱來年風調雨順的一種儀式。后來的人們,慢慢地為這個儀式賦予了“神仙年打敗怪獸夕”的意義罷了。
對于普通人來說,過年的意義更多地體現在親人團聚、吃喝玩樂上。
很多人覺得,現在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以前,親朋好友奔波勞碌,難得相見,利用過年聚會敘舊,增進感情。現在,每個人24小時在線,不管是在祖國各地,還是在世界各國,音頻、視頻,多人通話,隨時可以溝通聯絡。
以前,物資匱乏,趁著過年殺豬宰羊,犒賞自己。現在,每天的生活都像在過年,咱們發愁的是熱量過剩,脂肪累積。
以前,平時舍不得買衣服,借過年之機,添件衣裳,不到初一舍不得換上。現在,想買衣服,隨手一點,很快就送到家門口了。
以前,一年到頭,聽不了幾首歌,買不了幾盤磁帶,春晚總是能產生爆款歌曲。現在,音樂產品電子化、免費化,聽音樂會、演唱會也已常見,春晚的歌聲只不過成了搶紅包的背景音而已。
以前,生活節奏比較慢,節日的時間就是用來消磨的、享受的,通宵玩樂司空見慣。現在,時代發展的速度極快,更多的人感到了知識和技能的焦慮,會利用節假日補充知識、積蓄能量。
或許,這就是“年味”越來越淡的原因吧。
而這,不正是生活水平提高的體現嘛。
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
正是這些人類自己編織出來的意義之網,讓我們樂此不疲、心向往之,一年又一年。
年味變淡,正是為“過年”尋找新意義的大好時機。
寫出驚人之作《人類簡史》的以色列新銳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新作《未來簡史》中提出,對人文主義來說,知識 = 體驗 X 敏感度。
每個人的體驗都是寶貴的,只要能夠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又不傷害他人,都是值得尊重的。
不管是社交、美食、娛樂,還是旅行、健身、閱讀,都能帶來美好的體驗。
而對于敏感度的追求,就沒有那么簡單了。
敏感度,對于赫拉利來說,是中國茶的口味;對于煙民來說,是不同煙草的口感;對飲酒者來說,是不同品牌、不同度數酒的醇香。
敏感度,也可以稱為感受細微變化的能力。中國比特幣首富李笑來認為,可以通過不斷鍛煉元認知能力來提高感受細微變化的能力。而鍛煉元認知能力的一個很便捷的方法,就是坐享,找個地方坐下,閉目,把注意力專注在一呼一吸上,如果發現自己走神了,就主動把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之間,時間長短自定。
在體驗和敏感度方面,我已經有了不少的收獲。
新春已來,你愿意提升自己的敏感度,收獲更多美好的體驗嗎?
一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