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兩天時間看完了,本打算一天看完,不過臨時決定回家看看外公外婆,拖了一天。
書是朋友送給我的,貼滿了花花綠綠的便簽紙,折了好多頁腳,見到這本書的人總要驚呼,哇你這書看的這么認真。
才不是我看書認真,我看過的書干干凈凈,一個折頁也沒有,一個字也不寫,我看書只想一口氣看完,想吃飯一樣,狼吞虎咽吃完所有的東西,等他們裝進肚子了我再回味,想想值不值得再點一份。
來外婆家,叫我起床的時候就是,飯做好了快起來吃,睜眼就是吃飯,吃完飯買菜回來做飯,吃過午飯了才會坐下來休息,等著午覺的困倦來襲,睡得久了,一睜眼外婆又把飯做好了在等我。
寫了這么多無關的話,只是覺得這本書看起來一般,就跟外公稱斤買的起司餅干,吃一個還行但是夠了。這本書看到2/3就能猜到那根釘子到底是誰插進去男主爺爺的腦袋了,就是女主爺爺。這根釘子是改變三代人的關鍵啊,因為這顆釘子導致的恩怨影響了三個家庭三代人,多少事兜兜轉轉都是因為這件事,但是為什么呢,一個專注于學術而冷漠但不至于惡毒的人為什么殘忍的對待一個被批斗的醫院領導,僅僅因為他非醫學出生而意見相左?其他人被這件事折磨,每個人凄慘下場寫的詳盡,而整個事件的關鍵不應該解釋更清楚一些嗎?這種仇恨隔著兩代人影響到了女主和男主的命運,三代人沒一個人走出去放得下,車禍、自殺、精神病、放縱,所有人受到了詛咒。這難道就是“作繭自縛”嗎?小說中的人物大都有些偏激,惡太多善太少,人在悲慘遭遇中的遺忘、麻木、逃避應該會多于追著痛苦不放。
男主視角和女主視角敘述,結合著釘子事件的主角女主爺爺的介紹,是我沒見過的小說格式,男女主的敘述沒有時間差,同時進展的兩條故事線,女主爺爺的介紹相對獨立,最后女主爺爺去世,男女主重逢的結局,與開頭呼應。
除了高中讀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和《幻城》,這還是讀大學以來看的第一本當代小說家的作品。
一直很佩服寫小說的人,那幾十萬字的內容,到底是怎樣一點點想出來的,想好骨架,在一一補充細節?就像一只鳥,先有骨架,后長出羽毛,一點點生動起來,寫小說的人一定很有想象力,才思泉涌,下筆有神。
在家真好,放棄對自己的所有約束,不早起不節食沒有時間觀念,外公外婆看你還是小孩,但是放松幾天還是想回去,休息不就是為了更好的工作?
胡言亂語的讀書筆記,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