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能力做的
也有能力不去做
一天在網上看到兩個人對話,一個說:干一行愛一行。另一個說:干一行恨一行。
其實這兩句話都很好理解,后者看似是一句玩笑話,卻道出了很多人的心聲。
對待工作,多少人徘徊在「愛與恨」之間,說熱愛談不上,想離職又有顧慮。你身邊一定有這樣的人,他們一邊抱怨工作很忙,各種吐槽,一邊安分守己地照常上班。
你之所以討厭工作,多半是因為你搞不定它。
這世界上存在另一種人,他們工作能做到極致,又能兼顧高質量的生活。這又是為什么呢?
或許答案就在我們今天分享的這本書里——《搞定1-無壓工作的藝術》,它的英文名是 Getting Things Done ,簡稱 GTD ,作者是美國著名的時間管理大師戴維艾倫。
這是我們時間管理系統下分享的第三本書,如果你想看前面兩本,請參閱我之前的文章。
GTD 早已成為一種體系,它影響了千萬人對時間的把控,也衍生出了眾多時間管理的書籍和各種軟件。
那這本書究竟寫了什么呢?
它告訴我們:時間管理是以結果而非過程為導向,完美的過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將事情搞定;時間管理是主動去完成而非被動等待,它的目標是達到「心靜如水」的狀態。
管理工作流程的五個步驟
作者指出:在任何情況下, 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的問題都會經歷五個階段。
1.收集
注意力之所以無法集中,那是因為腦袋中有太多事情在干擾我們。如果你一邊做著ppt,一邊思考中午吃什么,突然又想起需要給車子加油,這時你的工作效率會非常低下。
收集的意義在于解放大腦。
事件無論大小、輕重、緩急,只要是那些等待處理的、需要改進的、引起注意的,都要收集起來。
把它們放到一個「存儲器」里,可以是記事本,可以是手機備忘錄,也可以是文件文檔。
要記住:收集的工具越少越好。
2.理清意義
完成收集工作后,下一步就是徹底清空工作籃。
如果你在電腦旁、床頭柜、書桌上貼上很多標簽,那么清單帶給你的壓力很可能會超過它們要緩解的壓力。
事務堆積的過多,就喪失了提醒的意義,甚至有面臨崩潰的危險。
清空的意思不是全部完成,而是理清它們的意義,明確下一步采取的行動。
這里有三個原則:
按照順序處理事件,人腦更趨向于做簡單的事情,這樣做可以有效規避這種機制。
一次只做一件事,因為只有專注才能讓效率更高。
永遠不要把事務再次放回工作籃,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拖延。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它們都是由一件一件事情組成的,也就是說「下一步行動」驅動著我們的人生。
那什么是「下一步行動」呢?它是能夠推進事務完成的、具體可實施的行動。
比如你要學習運營方面的知識,那下一步行動就是打開電腦,搜尋這方面的課程;再比如周末進行大掃除,下一行動是什么呢?先從傾倒垃圾開始吧。
一旦確定了下一步行動,我們會面臨三個選擇。
立即執行,前提是這件事在兩分鐘之內能夠搞定。
委派他人,如果自己不是最佳人選的話。
推遲執行,任務當下無法完成,把它們記錄下來。
一般來說,工作籃中會有些內容不能完成,它們一般可以分為三類:
2.1.垃圾
沒有意義和價值的就是垃圾。比如 N 天前的郵件,過時的衣物。
2.2.待醞釀的事件
這類事件一般發生在未來,月底公司聚餐、周杰倫半年后的演唱會,你不是很確定有沒有時間。這時候可以把它們記錄在將來清單上,或者寫進備忘錄。
2.3.參考資料
跟工作生活有關的資料,這部分需要做好整理和存儲。
3.組織整理
組織整理是第三部分,簡單來說就是建立清單。我們的目的是把事件放到它們應有的位置上。
需要建立哪些清單呢?
項目清單,它是一個包含了所有未完成任務的清單。
日程表,屬于今日待辦的內容,從項目清單里提取。
下一步行動清單,這個很好理解,是今日待辦的細分行動。
等待清單,這個清單里通常是需要別人玩成的工作,比如你跟同事確定下午的ppt ,在半個小時后他才能交給你,這三十分鐘就是你的等待時間。你需要建立一個等待清單,把這類任務記錄下來。
參考資料,這些需要專門進行歸檔,它是一個數據庫,存放著對我們有用的各種信息。
將來也許清單,比如未來的計劃呀、和家人旅行、練出馬甲線等。
在這一步,我們應該把主要精力放到日程表和下一步行動清單里。
4.思考回顧
回顧的目的是要保障系統的有效運行。
如果你已經很好地完成了前面三個步驟,只需要簡單地做下回顧就好。
重點回顧的應該是日程表,在《番茄工作法》那篇文章中我們講道:記錄番茄鐘的數量,可以讓你對番茄鐘日流量做到心中有數。其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認知自己的能力,以便更新系統。
如果你的日程表的內容非常可靠,并且你的行動清單也沒有問題,那么在你每天的工作中,只查看這兩樣東西就足夠了。
除了每天回顧,還需要進行每周回顧,就像我們寫日記和周記一樣。
每周回顧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讓你在面對眾多繁雜的事務時,始終記得最要緊的工作、最重要的目標,這樣才能把握住方向,不會陷入混亂當中。
5.選擇行動
GTD 系統的最后一步是執行,關于「執行」作者給出我們以下三個方法。
5.1.確定某一具體行動的「四標準法」
情境
在任何時候,你首先考慮的是你能夠做什么?你身處哪里?
時間
了解目前可自由支配的時間會對你的工作大有幫助,如果你在開會之前只有10分鐘的時間,你就應該去執行一個10分鐘內能夠完成的行動。
精力
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關于精力的安排,一定是在最高效的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可以隨身攜帶一份小事清單,當身體處于疲憊狀態,可以執行這些小事。
重要性
關于重要性,作者指出要憑借直覺,把事件寫下來評估。
5.2.評估每日工作的「三分類法」
執行事先安排好的工作
處理突發事件
安排自己的工作
5.3.總體檢視工作的「六層次法」
工作中的6個層次可以分為6個高度
5樓視野:人生
4樓視野:長期展望
3樓視野:1-2年的目標
2樓視野:關注和責任范圍
1樓視野:當下的工作
關于執行這一部分,可以參考我們之前的兩篇文章,關于如何找到更重要的事情,在《小強升職記》里有很好的詮釋。包括怎么明確職業價值觀、四象限工作法的具體內容等。
《搞定》是一本很優秀的書,在時間管理方面,現在大部分書籍都和戴維艾倫的 GTD 體系有一定關系。
但《搞定1》也有缺點,作者把簡單的事情搞得太復雜了。
如果你準備閱讀這本書,我有個建議,仔細讀讀前面兩個章節,因為后面的,都是對前面兩個章節的補充說明。如果你剛開始接觸時間管理,最好先從《番茄工作法》入手,因為 GTD 還是有一定門檻的。
最后,祝你升職加薪,也天天開心。對了,不要因為長得好看就不點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