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6年3月16日上午
授課人:朱樂平 杭州上城區教育學院 小學數學 教研員
題目:名師工作室的活動設計與實施
一、思考:
1. 是我們自己想要有一個工作室,還是政府規定,我們必須去做?
如果自己要做?為什么?
如果政府要自己做?那么怎么辦?
2.如果不是自己要做,而是被迫,這樣可能會應付的層面做得比較多。
想一下,政府想要什么?
(不斷宣傳人的重要性)
(我們自己先要想通。**通透!我們最最本源的目的是要追求幸福!)
我們必須重視人的作用,要增加對人培養的投入。一些地方教育局一年對人的培養的投入,比不上一個操場的投入。
內部刊物——生命與數學
網絡平臺——朱樂平特級教師工作室
3.我們也想做。良心、興趣,遠大的理想。師德。
做教師培訓是幸福的,因為我絕大部分時間是和好教師在一起的。
如果你自己也想做,那么,你是怎么開始的?
4.我們怎么做?
我們自己是不是要做一個計劃?(要注意,我們是否能做出結果,我們是有一個預測的。但我們做出的結果與行政要求的結果有時候并不一致,行政要求的結果有時候是難以預測的。比如要在工作室中出一個特級教師。因此,我們重要的是在走過程,我們要對結果的承諾要特別小心。我們這個時代已經過了“喊口號”的時代了。如果一個地方特別講究規格的,那它大多都會走過場的。我們要明白:我們是在做讓人聰明起來的事,而讓人聰明起來的方法比較少,有用的方法基本上用起來都是很麻煩的。)
(讀書是很有用的,但我們工作室做一個微信,主要有兩個欄目,一個是每天聽一段語音,一個是每天閱讀8分鐘,但我們工作室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堅持的。所以,讀書其實是很麻煩的。)
(有一個助手,其實也很重要的。)
(行政的套路你是要熟悉的,要明白的。做名師工作室,你要有一點行政的思路。)
5.工作站的學員如何產生?(最后要下文件)
自愿報名?(承諾可自愿退出,但成立工作站要發文,退出也要發文。)(有的人你是希望他來的,你要給他暗中說一聲。)(要說好,要能夠堅持學習。)(扔硬幣。其實人都是有傾向性的。)
學校推薦。(學校同意。提前計劃,要預先發通知。當工學發生矛盾的時候,要服務于“學”。)
筆試。(一個學科永遠有兩件事:一是對本學科的功底好不好;二是教學法。筆試主要是考教師需要掌握的基礎知識。對高中數學來說,主要是大學知識;初中主要是高中、大學的知識。小學主要是初中、高中、大學的知識。)(選拔的過程是一個培訓的過程。)(筆試,你需要給他規定點書嗎?當然學員希望規定。那好,給他幾本,他不就提高了么。)
面試。(面試題,你也可以他一些。讓他提前做準備。)(筆試、面試一定要有的。正因為生孩子要10個月,所以孩子才珍貴,如果2天就可以生一個孩子,那孩子就不珍貴了。)(工作站的成立,也要考慮一下,人員是多一點,還是少一點?我的想法是一般不超過30人。)
談話。(你為什么要來工作室?你能堅持嗎?你平均每天可以投入多少時間?一線老師要騰出時間來讀書,那是很不容易的。)(我的經驗:讀書、思考特別重要。)
領導匯報。(要告知學校領導)
發文。
6.啟動!
(能夠請領導的,要請!)
(另外,你的學員是你的了,他要有行政意識。此外,最重要的是要讓你的學員弄明白行政與業務的關系。這里不僅僅是學科,這里也要考慮如何做人。)
(你本來選擇的就是優秀教師,那么這些學員取得的成績,不只歸功于你,更要歸功于他所在的學校。)
二、朱樂平的文章《漫談“名師工作室”的工作理念與行為》
(發表在《河南教育》,點擊上面藍色字體可跳轉到相應網頁)
不能憑身份證就可以進工作室學習
外在的名利只不過是一個“副產品”
要有感恩的心態(感恩團隊。那個小組長特別重要的,因為你是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的。)(修煉:明其道不計其功。道天地之間也其大無外……)
讀書要像呼吸一樣自然。
三、一課研究與同課異構
概念及意義
一課研究就是對一節課提研究,是對一節課從多個維度進行研究。(十年磨一劍,不是一年磨十劍。)
例:一課研究(思路:一節課做一本書)一課研究叢書(圖形與幾何系列):希望能夠減輕備課上課研究課的工作負擔。
你是否同意以下觀點?為什么?
學生主要是通過一節課一節課的學習提高的。老師是通過一節一節課成長的。
從理論上說,每學年上的每一節課,下一個學年基本上都在重復上。(教學工作有著很強的周期性)
你感受到科學技術在發展嗎?(每月10日、20日要在網上交流)
我們有教育科研的成果嗎?
你感受到教育科研的成果在影響和改變著我們的教學嗎?(手機屏幕,這是通往世界的一個大屏。)
就一節課來說,我們有研究的成果嗎?
如果我們對一節課進行研究有成果,那么下一個學年度就可能應用這一成果,教師有望在達到同樣的目標時,可以適當減輕工作量。(我們工作室是對人家進行幫助的,如果能夠給人家一些幫助,是幸福的。我們愿意去幫一個坐在輪椅上的人,但不愿成為那個坐在輪椅上的人。幫助別人的時候,盡可能地不去想回報,這是我們工作站的人必須去想的事。)
現象描述:
1.當我們要上一節公開課,開始去確定教學內容時,常常會覺得很多內容都不太好上。但平時我們在教學時,并沒有這樣的感覺。(沒人愿意開課。策略:比如抽簽,決定次序。然后一下按此順序依次開課。)
2.當我們確定要上課的內容后,開始尋找資料,特別是運用網絡尋找資料時,常常是開始覺得資料很多,但仔細閱讀后發現,很多資料都十分類同。尋找有價值的資料實質上還是比較困難的。(中國知網)(佛只渡有緣之人,什么是緣?緣就是相信。)
可能的原因:
1.當我們面對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時(要進入課堂教學操作時),如果想要有些新操作行為,或者想要體現出自己認為的先進理念,頭腦中的積淀不夠。
2.人們對于一節課研究的成果客觀上不是很多,現有的成果又十分的零散,很少有人對一節課進行過比較系統的研究。要找到人類已經有的關于一節課的研究成果比較困難。
想一想:假如你要上一節公開課,(內容已經確定),你希望得到什么資料?
一節課的研究維度:
1.上位知識;(能講上位知識的人是很多的,我們的問題是要把與這節課有關的知識找出來,這是比較難的。這件事沒有人做過,有人做過的是我給你系統地講大學的知識,但找到這節課有關的上位的知識點,這個事沒人做過。)(小學老師,你不能教錯了。)
2.課程標準;(想一想,標準是怎么弄的?)
3.教材比較;
4.理論指導:
5.學生起點
6.教學設計
7.課堂觀察(弱化。投入大,結果只對作課教師或相類似的老師有價值。)
8.學后評價
9.校本教研
(以上是我的工作站最主要在做的內容。因此學員不是寫一篇文章,而是要寫一組文章。)
研究分三大板塊:一是學生研究;二是教材研究;三是教學研究。重點是34568的研究。
舉例:
不同年代學科教材的比較。(很有啟發:不同教材的比較,很有意思。縱向比較,不同時代的。橫向比較:不同國家、地區的教材比較)
四、閱讀:讀書。
可以統計一下工作站老師的閱讀量。總量、本學科的專業閱讀量。
可以試一下,工作站人員的閱讀速度是多少?
要求做到:
每天堅持閱讀8分鐘。
第一階段:每天提供1500字左右的數學教學專業文章。
第二階段:30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