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自卑感是什么?百度百科是這樣闡述的:自卑感是一種不能自助的復雜情感。有自卑感的人輕視自己,認為無法趕上別人。A.阿德勒對自卑感有特殊的解釋,稱其為自卑情結。自卑情結是指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的能力、環境和天賦不如別人,以自卑觀念為核心的潛意識情緒所組成的一種復雜心理。自卑心理即是驅使人變得更優秀的力量,又是阻礙自己嘗試成功的利劍。自卑情感,可通過調整認識,增強信心和給予支持而消除。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一種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主要因素),辦事無膽量,畏首畏尾,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主見,一遇到有錯誤的事情就以為是自己不好。這樣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
? ? ? ?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說,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但自卑感的存在并不是一件壞事。他認為,正是自卑感激勵了人不斷尋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這是人類的本能。
? ? ? ? 是的,這樣的本能,讓我開始去探索認識自我,療愈成長起來。通過深挖自卑感存在來源,也逐漸清晰問題的癥結。
? ? ? ? 1、來源于父母長期的否定。父母就是天生的催眠大師,長期的否定催眠深入骨頭并且鈣化。是的,所以自卑感,于我而言,算是熟悉的老朋友吧。“這點小事都做不了,真沒用”、“你看看那個誰家的孩子,每次都可以考得那么高分,你怎么就那么笨呢”、“什么事情都不會,沒鬼用”........從小,我就在父母如此悲催的嘮叨催眠下勾搭上了自卑,并與之形影不離,甚至內化至入肺入腦入身入心。即使成年后在面對處理很多日常生活事情的時候,其實原本是有能力去完成的,但是由于潛意識也已經默認了自己的無能為了,認可了父母所說的“你就是一個什么事情都不會做,也做不好的笨小孩”的信念。這樣的信念促使老朋友自卑感總會在關鍵時刻蹦出來,指著我的鼻尖進行質疑和諷刺,“你不用去嘗試做了,反正也是失敗的”,“你就是那么沒用的,就任由家人幫你選擇幫你安排好了就行了”。懷著這樣忐忑不安的心態,諾諾唯唯地去嘗試,一旦弄砸了,自卑感便前來安慰道,“果然如此,你還是別折騰了,像以前那樣就好了,反正也有人照顧著你”。于是,自卑感越來越深入到骨頭,到血液,而且還不斷衍生副產品。就像《安然銘恩》這本書所說“自卑。烙在骨子里的自卑。會生出很多東西,敏感,脆弱,更多的是憐憫。”
? ? ? ? 2、來源于與他人的比較。人與人之間總會不由自主地主動比較或者是被動比較。小時候,常常因“別人家的孩子”而被動性地比較,心口已撕開一道裂縫。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卻有意識抑或無意識地選擇了主動比較。比顏值,比成績,比能力,比財富,比愛情,各種各樣的比較,而且還喜歡拿自己的短板去比他人的長板,給自己挖了一個深坑,主動地跳了進去,把心口撕扯得更猛烈些。
? ? ? ? 3、來源于與自己的對抗。父母的否定和與他人的比較,最終演化為自我的否定和對抗。當有了使自己自卑的缺點后,對這個缺點極度不認可不接納,不斷指責父母,指責他人,也指責自己。過度地自我對抗,如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越想對抗擺脫,由此產生的自卑感也就越強烈,于是在自卑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從而進入一個惡性循環。
? ? ? ? 某網友說,自卑,歷來送給人間兩樣東西:愛的期盼,與怨憤的積累。愛原就是自卑棄暗投明的時刻。自卑,或者在自卑的洞穴里步步深陷,或者轉身,在愛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 ? ? ? 深陷抑或轉身,選擇權在手中,而愛就在轉角處。
? ? ? ? 轉身,學習著去理解父母,與父母和解。也許我們不喜歡甚至厭惡,深深地抱怨父母教育觀念和方式,怨恨他們造就如今的自己。也許小時候,實在是沒有能力去做些什么,但如今,作為成年人,是可以選擇成長的。父母成長背景的不同導致觀念的不同,但只需要知道他們的出發點都是源自于愛,他們有他們觀念形成的緣由,正如我們自卑感形成的緣由般。我們無法改變他人的觀念,但是可以改變自己的觀念,嘗試站在父母的成長背景去理解所思所行,那一刻至少會心寬倘然。
? ? ? ? 轉身,學習著比較自己的進步。不再去想著拿自己的短板去比較他人的長板,而是認真地學習成長、認真地記錄生活,認真地比較進步。一天比一天,一月比一月,一年比一年,讓自己更加豐盛美好,更加閃耀動人。
? ? ? ? 轉身,學習著認識自己,接納自我。通過日常察覺,看見自己的不完美,不懼怕不對抗,只是靜靜地察覺,愉悅地接納,有知覺的實修重寫,無知覺的轉化。
? ? ? ? 轉身,播下學習成長的種子,從自卑感里開出一朵花,在愛的路途上迎候解放。
? ? ? ? 當然,轉身了,不代表就完完全全地擺脫了自卑感的跟隨。
? ? ? ? 自卑感,如影隨形,一直都在。有時候依舊讓人主動跳入痛苦泥坑,只是現在泥坑里多了一把長梯,泥坑外多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