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秦始皇做了什么呢?他當時做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統一度量衡。
在戰國時期,每一個國家的度量衡制度是不一樣的。秦始皇以原來秦國的標準作為單位,淘汰了與此不合的所有制度。在商鞅頒布的標準器物上銘刻了銘文,并且制作了相同的標準器物。發到了全國。與之不同的器物一律禁止。
出名的就是田地上面的度量橫制度。秦王規定六步,也就是如今的230cm為一尺。240步為一畝。這種一畝田的制度一直沿用至今,千年不變。
還有就是統一了貨幣制度,在它的規定下,貨幣分為金和銅兩種,金成為上幣,銅則稱為下幣。由國家統一鑄幣,嚴禁私人鑄幣,統一了全國的錢幣不再擁有地方錢幣,以至于可以讓任何人拿著錢幣在中國的任何地方都可以使用。
當然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就是所謂的書同文車同軌。
書同文。其實就是把整個中國的文字統一化。在秦始皇為統一六國之前,每個國家都有他自己獨特的文字,如果我從秦國去齊國,可以說我是不認識字的,這個就造成了文化交流的不便捷,所以秦始皇統一了文字,在李斯以戰國時期秦人通用的大篆為基礎下,吸取了齊魯等地通行的蝌蚪文筆畫簡省的優勢。創造出了一種體態均勻,整齊,筆畫簡略的新文字,這種文字被稱為秦篆,也叫小篆。
自此,秦始皇下令統一和簡化文字,對中國的文化,文學發展演變做了一次總結,也是一次文字的改革,他對于中國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個決定性的重要作用。
車同軌的概念也是一樣的,在戰國時期,各國的車輛是外形,形制也是不一樣的。如果說大家認為每一輛車都有不同的造型,有大有小,這樣很好啊,其實并不好。大家有沒有想過,那個時候沒有我們現在的馬路,難道在修路的時候就要按照最寬的那輛車去修嗎?然而最寬的那輛車又有多寬呢?
所以在金始皇統一全國后,制定了車寬為六尺的制度,一車可通行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