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孟子談到每個人都有不忍別人受苦的心,并且舉了“孺子將入于井”的虛擬狀況之后,引申一段說法,他說:“由此看來,沒有憐憫心的,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的,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的,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的,不是人。”這四種心所描寫的,是人的本來狀況,就好像與生俱來的能力似的。
要具體實踐這些能力,才可算是行善,所以孟子特別稱之為“端”。他說:“憐憫心是仁德的開端,羞恥心是義行的開端,謙讓心是守禮的開端,是非心是明智的開端。人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有這四種開端卻說自己不能行善,是傷害自己的人;說他的君主不能行善,是傷害君主的人。”由此可見,人可能行善并且應(yīng)該行善,但是人并不是本善的。
結(jié)論則是:“所有具備這四種開端的人,如果知道要去擴(kuò)大充實它們,就會像柴火剛剛?cè)紵畡倓傆砍觥<偈鼓軘U(kuò)充它們,足以保住天下;假使不能擴(kuò)充它們,連侍奉父母都做不到。”這些話說得很清楚,由此可知,孟子認(rèn)為人的善行來自心的四端,亦即行善的力量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若不擴(kuò)充實踐之,則無善可言。因此,他的觀點應(yīng)該是:人性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