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兒童教育類的書籍,我只能選讀一本,我會選擇《孩子 挑戰》這本書,這本書是美國兒童心理學魯道夫的代表作,2014年首次在中國出版,就受到了國內,兒童教育界的普遍關注。我知道這本書是源于正面管教講師水滴老師的推薦。
這本書顛覆了很多我們在養育孩子方面的認知,建立了教養孩子的新原則,孩子的一切行為背后都有其目的,而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孩子要挑戰父母的權威,以贏得關注,或者爭得自己在家庭里面的地位。
而父母就要做好迎接孩子挑戰的準備,以下我分享我讀完這本書的三點體會:
1、不經訓練的孩子,構成最大的挑戰
要花時間訓練孩子,如果你不花時間訓練孩子,那么你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嘮叨。這指的是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注重訓練孩子的有關技能,既包括基本的生活技能,穿衣服,綁鞋帶,吃飯,洗澡,大一點的孩子通過做家務等等。
這樣的一些技能,都是需要花時間訓練的,花時間訓練孩子的技能,應該成為家庭生活的一個常規內容,如果我們不花時間訓練孩子,那么很快我們就會發現,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糾正。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構成了父母挑戰。比如,孩子之前很少穿綁鞋帶的鞋子,但是因為上舞蹈課要穿舞蹈鞋,是需要綁鞋帶的,所以每次去到舞蹈教室門口,綁鞋帶也成為了一個問題,他自己沒辦法好好綁好,而上課時間又到了,你幫不幫他綁?
而如果此前有專門訓練他綁鞋帶,則這個問題本就不應存在。孩子的每項技能都需要不斷重復,直到熟練為止,最重要的是家長要有意識的訓練孩子的這些技能,比如讓孩子做家務洗碗晾衣服等,你把步驟告訴孩子,花時間去訓練,否則孩子永遠都不會去做這些事情。不要因為孩子小,就剝奪了他做家務的機會。
多大的年齡的孩子才能夠幫忙做家務,這不應該是由父母決定的,而應該是由孩子決定的,一旦孩子有嘗試做一件事情的欲望,或者他具備了做這件事情的能力,就應該叫他參與進來。如果父母一旦面對孩子的主動幫忙,對他說,“哎呀不行,你太小了”,這樣就剝奪了孩子幫助父母的權利,也許下一次孩子就會說,你以前不需要,憑什么現在要我幫忙?
以上說的是訓練技能,除此以外,孩子需要訓練的地方還不僅限于技能。比如,孩子在玩沙沙的時候,孩子很喜歡把沙子揚起來,這種做法我們都知道不對的,容易搞到眼睛。這也需要花時間訓練,必須訓練孩子在沙池里面玩耍的正確姿勢(規矩),并事先與他說明。如果孩子犯了,我們就要求他離開。經過這樣的訓練過程,孩子就知道在沙池里玩耍的正確姿勢。
不花時間訓練孩子,就要花更多時間去迎接孩子的挑戰。
2、如何應對孩子的挑戰?尋求合作!
面對孩子的挑戰,要學會贏得合作,所謂贏得合作,就是父母不應該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不對孩子提不合理要求,而把孩子當朋友,或者當同事,尋求跟孩子的合作。
父母應該樹立這樣的觀念,我們一起合作,達成所需的目標,而不是,“我要你這樣做,你就得這樣做,否則就有你好看的?!钡艿茏鹱鸷芟矚g在坐車的時候,玩車窗的遙控和車門的開關把手,而每一次,媽媽都會跟他說,這個地方你不能碰,因為會有危險的,你可以玩別的。在重復了幾次之后呢,有一次坐車的時候,尊尊有一次把手伸出去,然后又趕緊把小手收回來,自己說道,“不可以摸”。因為他知道這是不能摸的,摸了之后會有危險,媽媽不允許。我們贏得了尊尊的合作,平平安安的坐車到達目的地,而不是在車里面起沖突,或著允許任何危險動作發生。我們并沒有恐嚇或者命令他不去做這件事情,如果這樣就會卷入了權力之爭,孩子反而會持續的做這件事情來贏取關注。
想要贏得孩子合作,也意味著我們要對孩子提出合理恰當的要求。比如當孩子在看電視的時候,你打斷他,要去做家務,或者幫你去樓下拿個快遞,這對于他來說就是不合理的要求,因為你事先沒有告訴他,他也不知道他有這個責任,而且他也正在看著電視。孩子不是你的仆人,我們對孩子提要求時,要有足夠的敏銳和覺察,要能夠感知到當時的環境和孩子的狀態。
無論何時,當我們對孩子提要求時,我們傳遞出來的信息,是需要獲得孩子的幫助,贏得合作,而不是要求他服務或者順從。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增進跟孩子的關系,贏得合作。
3、鼓勵孩子獨立,避免孩子的挑戰。
讓孩子去挑戰自我成長,而不是挑戰父母。當你跟你的孩子都能夠把專注力放在他的個人成長上,你們之間就不會有那么多的權力之爭。
引導孩子把專注力放在他的自我成長,首先就要求避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很顯著的例子,就是“媽媽覺得你冷”,比如今天出門之前,媽媽跟孩子說“今天好像有點冷,加件外套吧”。孩子說“不要,我覺得一點也不冷?!眿寢屨f,“我覺得還是有點冷,你應該穿上,我去幫你拿?!庇谑菋寢尵湍昧送馓讕秃⒆哟┥狭?。
這個例子中的媽媽就是在給孩子提供過度保護,這種過度保護是完全沒有必要的。父母應當知道我們做不到一輩子保護孩子,所以我們有責任和義務訓練和培養孩子一起去面對生活中的起起伏伏。比如,讓他具有自己感知冷暖的能力,自己根據需要穿脫衣服,而不是由他人去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