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洞見》上看到一篇文章《人這一生,只欠父母》,讀完深有感觸,先摘錄幾則感悟頗深的句子,大家一起品讀品讀:
前幾天,在知乎看到一個很火的問題:
“出生在四線城市,父母不能給你事業帶來任何幫助,你還心存感恩嗎?”
一個高票回答是:
“父母把你拉扯大,沒病沒災沒遺傳病,犧牲自己的生活質量來滿足你,也沒有出現問題來連累你,真就夠美了。配得上感恩戴德。”
正如周國平說的那樣:“對親近的人挑剔是本能,但克服本能,做到對親近的人不挑剔,則是種教養。”
漫漫人生,如果說人是飄在天空中的一只風箏,那父母就是那根線;如果說人是浮在生命之海上的一葉扁舟,那父母就是那舵與槳。
父母是我們人生的出發點,陪伴出生到成長,卻不會陪你走到生命的終點。
著名主持人梁繼璋曾寫過這樣一段話送給兒子:
親人只有一次的緣份,無論這輩子我和你會相處多久,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時光。
下輩子,無論我們愛與不愛,都不會再相見。
趁彼此都在,就好好珍惜,千萬別等各歸云泥,再也不見。
詩經中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正如楊占禹在他的《時光錄》中寫到:
“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
茫茫人海間,能走到一起,成為一家人,本身就是莫大的緣分與情誼。
讀到到這些簡單又寓含深刻的意蘊的句子,真的感慨頗深,到了這個年齡也明白“人這一生,真的只欠父母”尤其是自己有了孩子之后,更是明白天下所有的父母愛孩子的心都是一樣的,當孩子來到這個人世的時候,父母總是盡自己所能的哺育、教養自己的孩子,從來不求回報。
想想自己的父母,也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樣,將我們姊妹三個養育成人。記得小時候家里窮,窮到有時候吃一口白面都是一種奢望,開始記事的時候,村里有個伯伯經常開玩笑的問我“以后長大了,會給你大(我們那里將“爸”叫“大”)買好吃的嗎?”我經常會大聲的說:“會,給我大買肉吃。”因為我的父親很愛吃肉,可是那會家里窮的怎么能有肉吃了,所以在那時吃肉是父親最大的奢望。工作了,回家的時候總是記得父親愛吃肉,回家都要帶一些,可是由于工作忙,回家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有時總是想著來日方長,給父親買肉的機會有的是,誰曾想今年父親的一場大病,摘去了三分之二的胃,不是想吃什么肉都行的,這一下子就成了我心中最大的遺憾。
而母親了,以前總是想工作以后,一定要帶母親出去好好轉轉,讓母親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有了孩子之后,沒人帶孩子(婆婆家在甘肅,家里也一大堆事,抽不開身來幫我帶孩子。),一天工作又忙,母親看我辛苦,不忍讓我又是上班,又是帶孩子的,就來幫我帶孩子,一帶就是七年,期間想帶她出去轉轉,可是她總是說孩子小,體質不太好,出去來回顛簸,對孩子不好,就這樣一直幫我把孩子帶到上了小學二年級才離開。今年父親生病了,離不開人,以后想要帶他們出去轉轉也不大可能了,想想心里就不是個滋味。
”親情,可能是這個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了,除了愛與呵護,還應該有感恩。”是呀,我們這一生可能誰都不欠,只欠父母,那么我們就應該悉心的呵護這世界上最純凈的感情,同時應該常懷感恩之心,趁早行孝,及時行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