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溫圓玲
《汪洋中的一條船》是一自傳體小說,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后,在臺灣反響強烈, 1977年被改編為電視劇,由秦漢、林鳳嬌等主演,2000年翻拍,由小彬彬等主演,均廣受好評。
書的魅力是無窮的,距初次出版,時隔幾十年,其雋永的魅力至今讓人無法釋懷。
1.
一個人,一種精神,一種印象,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頭。
我的學生時代,謝謝《汪洋中的一條船》的陪伴。
我心飛翔。人不僅僅單為吃飯而活著,而是為了靈魂的自由飛翔,為了與生活的困難斗衡,為了掌握人生,即使苦苦求索,也奮斗不息。
《汪洋中的一條船》,鄭豐喜,他就是那樣的人。命運的坎坷將他錘煉得更加堅強,他就像苦海中的一條船,劈風斬浪,搏擊人生。
他,天生的雙腿無緣奔跑于地面,伴隨著成長,伴隨著苦難。也許一年中的365天,天天都是那黑沉沉的烏云。我這樣以為。然而并不是這樣。
我被他深深的感動著。????????????????????
因為殘疾,他學會了與困難相搏。
小時候,因家境貧困,他幫家里養雞。可是忽如而來的大水將一切沖成了泡影,也沖擊著他心中的希望。眼睜睜的望著同齡的伙伴去上學,他多么渴望也能走向學校哇。于是,媽媽帶著年幼的他一次又一次的求學校收下他。“我有入世的膽量,下界的苦難我一概承擔”是的,幾乎所有的苦難都集于他一身。終于可以去學校了,可怎么去上學卻成了一個大難題。爸媽不可能天天接送他的。小小的豐喜沒有退縮,他爬著去上學了。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他爬過了多少個日子,爬過了多少道溝渠和泥濘,路是艱難的,可難不倒豐喜那顆堅強的心。
他的成績一直拔尖。在校期間,同時獲得了同學的友愛和老師的關愛。那天,老師要走了。豐喜舍不得哇。老師在前頭走著,小小的豐喜在后面悄悄地爬著跟上去。老師偶然回頭看見了豐喜,可老師不得不離開,只好很狠下心把豐喜趕送回了學校。后來,在一位好心大叔的幫助下,豐喜裝上了假肢。從此,他學會了與拐杖相伴。為了學會走路,他不知摔倒了有多少次,也忍受了別人多少嘲笑,為了學會騎車,他忍受著巨大的痛苦。面對這些,他迎難而上,適應一切。
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人的生命誰來主宰?天耶?地耶?人耶?原來人生的足跡是由自己一個腳印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豐喜一步一步走向堅毅,對他來說,每一個日子不是一種苦難,而是一種與人生的搏斗。也許上天創造了我們,是要我們再去創造,并享受他所創造的世界。
2.
真正考驗我們的,是苦難,是困難,它仿佛人生的黑夜,即使這樣,總有黎明,會把它驅散。
我敬佩鄭豐喜,那種精神,那種搏擊。他猶如汪洋中的一條航船,搏擊人生,勇往直前。
在充滿困難的很多很多的時光,感謝《汪洋中的一條船》,一個名字,一本書,帶給我前進的力量。
在2006年的寒假,在忙里偷閑中,第一次讀這本書,寫下生澀的卻是感動的心聲。他的生活本該一路精彩,卻在32歲時因癌癥而戛然而止,但他給人留下的,卻是永久的拼搏的力量。現在想想,要是有機會,去臺灣看看,在他曾經就學的地方,這種催人奮進的氣息,是否還沒有隨著歲月而消散。
如今,再次捧起書本,感受的,依然是一種厚重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