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打工仔,還是企業家?
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用工作致富,總共五步,看完它,保證你迫不及待地想去工作。
1
關于工作和事業的區別,有一種流行戲謔的說法:
今天干了,明天不想干,叫工作。
今天干了明天還想干,叫事業。
之前的文章中我們提到:工作的本質是用時間、大腦、身體去兌換金錢。
工作之所以無法快速致富或者永遠無法致富,有其內在原因。因為工作只能將時間身體等資源賣出一份,賣給老板。
一份時間賣出一份,叫工作。
一份時間賣出兩份甚至多份,叫事業。
關鍵問題是:
一份工作怎么干了還想干?
一份工作,怎么賣出兩份甚至多份?
2
第一步:你自己就是一個企業
我們說的不是把自己當做一個企業,而是“就是”一個企業,一個“個人企業”。
先看企業定義:以盈利為目的,利用各種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勞動力等,生產商品或服務,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的組織。
我們看看自己,是不是一個“企業”。
“盈利為目的”。
這一點毫無疑問,如果有人人是奔著輸錢來工作的,那你一定極受歡迎吧。比如,歡迎來澳門,歡迎來炒股。
“利用各種生產要素進行商品或勞務生產”。
我們在“生活即投資”的開篇,就介紹了資源的概念。可以點擊下方目錄文章查看《不得不承認,我們是基因的資源和工具》《你一定沒想到你竟然這么富有》。
弄清楚什么是資源,就會明白,我們為了更好地存在于世界上,動用了非常多的資源。
我們自己就是勞動力,依賴于住房、公司辦公室,出門交通有汽車火車飛機,雖然飛機不一定是我們的,但也不妨礙我們搭便車。我們頭腦里還有知識,還會學習,會處理高級信息,有創新精神。我們為了身體的健康,要采購糧食、水等。這些都是我們這個企業的生產要素。
“生產商品和服務”。
如果你是編輯,那么每一篇文章就是產品;如果你做文案,那么文案就是你的產品;如果你做項目,完成一個項目就是一個產品;如果你是秘書,服務好領導就是你的產品……
每個人都在生產,每天,每時,每刻。
“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獨立核算”。
這更是理所當然的,沒有人會為我們負責的,只有我們自己。你賺錢或者不賺錢,你累或者不累,你成長與不成長,都是你負責,不能怨天尤人。
所以,我們以基因為中心構建一個人的資源矩陣,實際上是構造了一個“個人企業”,每個人都是一個企業。
注意,不是像一個企業或者當做一個企業,而是就是一個企業!
我們都是攜帶著這一系列的資源,去社會上競爭拼搏,只為了更好地生活下去!
3
第二步:你自己就是企業家
你就是一個企業,一家公司。
你就是董事長、產品經理、銷售經理。
企業家最主要的工作是根據市場判斷,做出決策,然后執行。
我們自己也是這樣。
我們要根據受教育帶來的投資預期決定是不是要努力學習,權衡相同的時間是去上課還是打游戲、看電影、搞對象。
工作了就要判斷進哪個行業哪個公司哪個工種,結婚時要決定結還是不結,跟誰結(結婚就是兩個企業的并購重組,余不細表)。
然后執行。
我們就是做決定的人,就是拍板的人,就是決定今天要干什么怎么干的人,就是決定要買車還是買房的人,就是決定消費還是投資的人,就是決定公司命運走向的人……
可是很多人并沒有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更不會學習企業如何管理如何生存,不學習企業家如何決策,以至于很多人停止前進、停止學習、停止發展,甚至出現各種危機。
今天的停滯就是明天公司的債,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我們經常被虛無縹緲的情懷、吃人的規矩、抑制不住的懶惰綁架,讓我們忘了我們每天都要做重要的決策,然后執行,為了更好的生活。
企業家當然有好賴,有水平的高低。好的企業家,能帶領公司不斷發展壯大,而一般的只能混合溫飽,再不濟的可能溫飽也難以為繼,甚至破產清算,跳樓為止。
我們每個人都是我們“個人公司”的老板,以企業家的姿勢去做決策和執行,才是最正確的姿勢。
以企業家的姿勢去工作,在為老板打工的同時,也在為自己打工。你服務的就不只一個人,而是兩個人。這時,你的一份時間賣出去了兩份。
如何賣出去更多份?
4
第三步:你一定要生產出自己的產品
企業沒有不生產產品的。
打工者身份最大的問題、最大的缺陷、最嚴重的弊端是——沒有生產出屬于自己的產品。
我們經常的操作模式是:上班打卡-領任務-做任務-下班再打卡。
我們回憶自己的職業生涯,工作這么多年,有沒有生產出什么產品(除了孩子??)
我們參與編寫各種代碼、報告、紀要、文案、項目、上傳下達、端茶倒水,幾乎都在服務完成的那一刻,用過即棄。
它們都成了過往云煙,即使有物質實體,但幾乎不再與我們有任何聯系,它只是公司的又一項產品或業績而已,而它只屬于老板,不會給你帶來一分錢的利潤。
如果想把一份工作的時間賣出三份以上,你必須要生產出屬于自己的產品,這個產品可以拿到市場上賣。
賣出一份,你的收益就多一份,賣出一萬份,你的收益就多一萬份。
舉個栗子,如果你在工作中經常需要用到excel處理數據,那么你可以針對excel要領技術不斷精進,以至于你成了公司的NO.1,于是公司可能會邀請你給其他員工做相關的培訓。
培訓,就是一份時間賣出多份的最劃算的方式!
不給錢也干啊,這是把你的生命最大化的一種方式。
久而久之,你可能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你可以把它總結出來,出一本書,或者做一個課程等等。
這就是我一個朋友用過的打法。
如果你是一名老師,你講一堂課的時間,馬上賣出了N份,你是很賺的。這是老師的天然優勢。
仔細觀察工作的全過程、企業的全部門、行業全領域,在服務企業的同時,始終以做個人產品的思維規劃工作的主要戰略,無論工作內容做什么,哪怕端茶倒水打掃衛生,都想方設法生產出一個有形或無形的產品,輸出出去,賣出去。時間會放大你的收益。
一切以產品為導向,來規劃工作,籌劃戰略。
5
第四步:利用服務和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們自己就是一個公司,個人公司。
打工仔卻只幫助老板樹立品牌,強化品牌影響力。
而不是樹立自己的品牌,強化自己的個人品牌。
如果經過時間的發酵,你有了自己的產品,這個產品就打上了你自己品牌的烙印。
持續下去,品牌的影響將不斷加強,穩固。
如果沒有可出售的產品,如何樹立品牌?
我們看“出售”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出去-銷售”兩個動作,如果沒有產品無法銷售獲得利潤,那至少可以“出去”。
一個企業如果不出去,不與社會、人連接,就無法建立自己的品牌;一個人如果不出去,也無法建立個人品牌。
我們將工作中積累的資源、能力,轉化成成型或者不成型的產品,以此為錨,錨定與別人的關系,傳播自己,構建品牌。
6
第五步:加老板的杠桿
在打工+當老板進行產品生產和品牌塑造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同時進行另外一份工作。
上一篇文章我們提到,打工是老板加你的杠桿,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太多,所以把一部分不重要的外包給你,利用你的時間身體大腦去撬動更大的利潤。
同樣道理,你也可以加老板的杠桿,用工作撬動更多的資源。
舉個栗子:
如果你服務的是任正非、馬云、馬化騰這樣的老板,那么你在外邊就倍兒有面子。
面子=信用
這時你就可以借著老板的名譽,也就是公司的名譽,去撬動資源。
比如辦理信用貸款。
比如利用大平臺的資源,參加培訓,塑造自己,學到手之后再去培訓別人。
比如通過平臺資源,塑造自己的名聲和影響力,加工它們,輸出出去。
通過老板創建的平臺進行加杠桿,提高自己的杠桿率,就能在較短時間內撬動更多資源和財富。
總結
第一步:你自己就是一個企業
第二步:你自己就是企業家
第三步:你一定要生產出自己的產品
第四步:利用服務和產品,打造自己的品牌
第五步:加老板的杠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