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讀村上春樹《我的職業是小說家》,其中提到跑步,才想起早先讀過作者另一本書《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
多年來,我都一直有運動習慣,而最近半年又開始健身。于是就想結合這兩本書以及個人體驗分享一下。
【1】
在《我的職業是小說家》中,村上春樹如是說:
第一、將運動與知性作業結合,會對作家的創作活動產生理想的影響。
因為“我想寫小說!”這種強烈愿望,有這種內在動力,才會將寫小說當成職業。但寫小說歷經磨難,吃盡苦頭。
想想,每天五六個小時枯坐書桌前,孑然一身面對電腦,集中心力,搭建一個故事,那需要非同尋常的體力。寫文章是腦力勞動,但寫小說絕對算體力勞動。
若體力下降的話,思考能力也會衰退。科學研究表明,通過有氧運動,可以讓腦內海馬體產生的神經元數量得到飛躍性的增加。
第二、除魔
從讀者角度,我們有時也會被小說中悲慘壓抑的情節所影響,甚至難以自拔。那作家本身也一樣會因為寫小說而陷于負面情結。而通過跑步,則可以除去陰郁心魔,重歸心靈干凈透亮。
【2】
再回頭重溫《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么》,更理解村上春樹為何自稱“跑步小說家”。
作者本人性情喜愛獨處,是那種不太以獨處為苦的人。而跑步時不需要與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只需要眺望周圍風光,凝視自己即可。
跑步,只是跑著。原則上是在空白中跑步,或者就是為了獲得空白而跑步。幾乎從不曾思考正兒八經的事情。當然跑步時會有很多思緒浮上腦際,象云朵一樣飄忽不定。
跑步不需要伙伴與對手,也不需要特別的器具和裝備,更不必特地趕赴哪個場所。只要有雙適合跑步的鞋,有一條馬馬虎虎的路,就可以興之所至愛跑多久就跑多久。
成績也好,名次也好,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讓自己無怨無悔,該盡力的都盡了,該忍耐的都忍耐了。
村上春樹甚至為自己擬制了墓志銘:
村上春樹
作家(兼跑者)
1949-20XX
他至少跑到了最后
【3】
回顧過往,早先工作真是忙,加班多,不是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才幾年就疲憊不堪,意欲離職。
一次周末朋友聚會。朋友相邀一起去爬南山。深圳南山臺階陡峭,我可真是手腳并用才爬上山頂。
接下來一周,腿肚疼痛難忍,才知這爬山后遺癥不好受。但驚奇地發現這一周上班的精神狀態卻非常好,思路清晰異常。
這才意識到鍛煉的重要性與好處。
之后就因地制宜嘗試各種鍛煉方法。因工作太忙,很難找到與別人一起的運動,以及需要預訂場次的運動,因為時間太難湊。
經過摸索,選用了如下一些方法,基本上獨自一人就可以輕松實現:
1.小區跑步:只要不是加班到晚上十二點,必定在小區跑上半小時。
2.瑜伽:睡前練上十來分鐘,做幾個舒展動作,打坐,直至身心完全放松安靜下來。
3.游泳:只要有空周末至少去一次。
4.爬山:周末若有半天空余時間,必去爬山出身大汗。
5.跳操:天氣不好,冬天或下雨,就在家跟著視頻跳操。工作原因經常全球各地出差,在外人生地不熟,就選擇在賓館跳操。
慢慢看到成效,就越來越有信心,又變成不可獲缺的一種生活方式。
不能說自己是一個內心特別強大的人,但當我心內已決定做某件事,就必定會堅持下去。因著這份堅持,才得以勝任高強度的工作,并獲得持續發展。
如今再回首,感悟人生,有如下兩點值得分享:
1.無論是作家,還是職場人士,身體都是革命的本錢。即或勿需奮斗只圖享樂之人,也得有副好身體。一切取決你自己的決心與毅力,唯有自己重視才行。記住:沒有人比自己更愛你自己!
2.因更多聚焦工作,一有空閑就運動,極少參加各種喧囂應酬,最終收獲的是事業的發展以及還算健康的身心狀態。人之精力有限,需要取舍,知道什么該堅持,什么該放棄。你播種什么,最終必將收獲什么。
而現在有了充裕的時間,就開始加入健身會。本心更愿意戶外運動,只因多倫多近半年的冬天太過漫長,又不擅長滑雪溜冰,權衡之后,最后選擇加入健身會。
堅持半年健身,越來越喜歡。我主要選擇的是Zumba一類的跳操運動以及Yoga。
音樂響起來,身體在跳躍,靈魂在舞動。很多人在一起,又好象只是自己獨自一人。什么也沒想,什么也不需要想。
汗水在流淌,內心歡悅,激情點燃。足矣!
只要扎實認真地做一件事,總會發生一些變化。
一切似乎都沒變,但其實一切都已悄然改變。
來吧,來吧!至少,我們要一起跑到最后!而在最后來臨之前,我們還能有足夠的精力與信心去窮盡生命無限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