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自己喜歡讀書,但是沒有時間讀書
之所以覺得每天忙得沒時間看書,是因為沒有將讀書上升為每日必做的事情
而只是將其看成是只有在有閑暇時間才需要做的
當你去被動等時間,你永遠會覺得沒有時間
讀書這件事情,是需要主動去找時間的
我們會本能地將每日的工作,社交,娛樂等事情放到一個必要且重要的位置上,當將其全部完成之后才會想到讀書,可此時,要么是沒有時間,要么就是沒有精力了。
但如果我們將讀書看成是一件每天很重要也很緊急的事情呢?
我們就不會將其放到日程表的最后一位了。
帶著這樣的態度,我們就可以對每日的規劃進行一個調整,從而找到讀書的時間
1.從當前的作息規律中找到空閑時間
你可以觀察自己一周的時間,采用時間統計法,客觀記錄每半小時自己做的事情,從中找到能夠馬上就能利用起來的空閑時間。
比如,原來上下班的通勤時間里,你一直都是帶著耳機聽歌。那么這段時間就可以利用起來,閱讀電子書。
又如,你去吃飯的時候,等候朋友或者等座位的時間,原來是用來刷手機的,那么這段時間也是可以用來讀一點書的。
再如,每天吃完午飯后都會和同事在辦公室聊八卦新聞,這些時間也都能用來讀書。
這樣做的好處在于,這些空閑時間是原有作息規律中就有的,所以更好適應。
還有就是它們一般是處于每日必做事情(如工作,睡覺,吃飯)的間隙,很容易將其模式化,習慣化。
2.優化作息計劃,主動創造更多讀書時間
通過上面的方法,可以找到一定的空閑時間,作為每日讀書的基礎時間量。
在此基礎上,我們還能對作息計劃進行優化,從而主動創造出更多的讀書和思考的時間。
比如,你可以安裝一個手機的使用軟件,通過自動記錄,來觀察自己手機使用時長。
有可能時長會遠超過你的想象哦。
通過觀察后發現自己每天都習慣玩手機,并且因為玩兒手機還熬夜,影響入睡,進而影響起床,以及第二天的情緒和精力。
那么這個作息習慣就有優化調整的空間。
可以嘗試培養自己早睡早起的習慣,在確保八小時睡眠的基礎上,從每天早起5分鐘開始,逐漸提升,一直到每天早起半小時一小時甚至更多,這樣就能保證早上精力最充沛的時候有至少三十分鐘的閱讀時間。
如果你坐地鐵,還能趕早坐車,找到座位,開始一天的第二次主動閱讀。
當然,你還可以晚上睡覺前閱讀,離開網絡離開手機,看實體書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你可以嘗試一下。
3.將讀書時間模塊化,紀律化
我有段時間,有一部分讀書時間是碎片化的,也許就幾分鐘,拿出書來看兩眼。
這樣的做法其實并不推薦。
看似一天能夠找到很多這樣的碎片時間,實則是低效的行為。
因為時間過于零碎的話,不利于閱讀的連貫性,也不利于深度閱讀和思考。
后來我參考了番茄工作法,將自己的讀書時間設定成每30分鐘為一組,這個時間既不會因為過長而腦部疲勞,也不會因為過短而沒有進入狀態。
除了將讀書時間模塊化以外,還要紀律化。
比如,規定自己必須要每天睡覺之前至少完成2組閱讀(每組30分鐘),這樣你就會自然的去主動找時間。
比如,我每周都會去書店或圖書館連續不斷地看書。
一般情況來說,人的意志力是逐漸減弱的。
所以你不妨將讀書放在自己意志力比較強的時間。那樣效果更好。
作者:時間偵探,抓住你偷偷溜走的時間
五色時間元的含義:
第一、生命并無顏色,全靠每個人自己去上色,只要你愿意,你能夠擁有“五色”人生。
第二、五諧音吾,每個人都是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擁有著別具一格的屬于自己的五色。
第三、五諧音無,五色是一個過渡階段,五色時間元也只是一只船,上岸即心無掛礙。
五色時間元的色調:
周一 藍色學習日(謙) 周二 紅色熱血日(勤)
周三 綠色趣味日(趣) 周四 白色思考日(清)
周五 黃色能量日(情) 周六 隨心日 周日 繽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