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場里的試衣間,試穿的消費者絡繹不絕,一如十年前的景象。而十年前,大多數投資者看到這一幕就預言,突破不了試穿這一服務閉環,非標準化的服裝電商就根本無法生存,然而十年后的今天,誰也沒能阻擋服裝電商成為主流生活方式的參與者。互聯網醫療領域也正是如此。
最近一組數據被引用頗多,來自易觀國際的調查數據顯示,預計2017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365.3億元,移動醫療或突破200億元,超越在線醫療市場規模,占比達到55%。
而另一端的實際情況是,在這個號稱越來越大的體量之下,現今在中國市場上有近3000款移動醫療APP在摸著石頭過河,連領頭的那幾個,也似乎對自己未來的發展之路不那么篤定。從業者迷茫,資本怎能不觀望,很多人認為這是資本的寒冬,但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哪一個迎來風口的企業甚或一個領域,不是在寒冬里脫胎換骨拼出來的?互聯網+醫療的迷局正待破解。
行業需要鯰魚,更需要大象。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發展的2.0時代以前,鯰魚效應的作用凸顯,一些抓住行業痛點,功能界面討巧,市場推廣對路的企業迅速崛起,帶動整個行業快速創新,資本蜂擁而至,行業活力四射,一直到瓶頸的出現。
2016年5月,繼估值高達185億美元的陸金所之后,平安系旗下互聯網板塊再次誕生了一家“獨角獸”企業。旗下O2O健康醫療服務平臺——平安好醫生正式對外宣布,完成5億美元的A輪融資。參與投資的資本方包括海外知名股權投資基金、五百強大型央企、國有金融企業以及互聯網公司。該輪融資完成后,這家成立不到兩年的互聯網+醫療企業估值達到30億美元,刷新全球范圍內互聯網醫療初創企業單筆最大融資及A輪最高估值兩項記錄。平安好醫生算是互聯網醫療行業新銳里的強悍代表。老牌的互聯網醫療公司代表尋醫問藥網可以被稱為隱藏的獨角獸。這家公司2004年就成立了,2011年,獲得云峰基金戰略投資;2014年,獲得聯想控股集團和建銀國際等重量級產業資本新一輪戰略投資。據悉此輪融資規模超過6000萬美元,尋醫問藥網估值高達30億人民幣。這在當年算是移動醫療最大一筆融資。不過不知企業基于何種考慮,沒有對此輪融資做過多披露。而其B輪領投的聯想控股在官方網站上這樣評價尋醫問藥網:“成立于2004年,是目前中國最大的一站式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也是中國最早探索和實踐互聯網醫療服務的平臺之一。經過十余年的深耕細作,尋醫問藥網運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智能醫療設備等先進技術,圍繞患者、醫生、醫院、藥企,將其有機結合,搭建并形成了互聯網醫療服務產業鏈條的完整布局和生態體系建設。目前,公司在收入、利潤、用戶、流量等多方面穩居行業前列。”有消息稱,聞康集團尋醫問藥網最新一輪估值超過80億人民幣。如果消息得到確認,預計又會引爆這個已經顯得不太高漲的行業熱情。
事實上,這些案例在很多從業者與投資人眼中,還是遠遠低于預期的,中國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市場體量,應該可以誕生幾家幾百億、甚至千億級的企業。而“大到不能倒”級別的行業“大象”的出現,也是整個行業真正成熟的開始。
有王炸不一定是一手好牌。
互聯網+醫療領域發展伊始,大部分從業者都想拼命抓住一些能夠刺激資本神經的“IP”,比如掛號,比如在線問診,比如私人醫生,比如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概念拿在互聯網+醫療公司手中,似乎都是“王炸”的感覺,一個個都聲稱要把地球炸翻,但實際上很多服務似乎只為刺激資本而生,很難真正落地,O2O實現不了,更勿論服務閉環。
2014年,移動醫療領域大熱,業界企盼中國出現百億美元級別的巨型公司。當年,春雨醫生拿到了C輪5000萬美元的融資。當時的春雨醫生擁有3000萬用戶,4萬名醫生,每日問診5萬次。但輕問診的商業模式,顯然很難支撐春雨醫生的估值,一次問診的價格也就是十元到幾十元,而且很多還是免費的。后續的檢查、抓藥、手術、住院等需要付大價錢的項目都跟春雨無關。而丁香園CEO李天天也認為,在線問診從用戶體驗上來講有缺陷,很難達到可控的醫療質量及保證的患者安全,線下才是移動醫療的歸宿。而后,春雨醫生走上了尋找新方向的道路。去年,春雨醫生提出要建成300家線下診所的目標,但現在這家明星公司很少再提及這一企劃,也許這只能是個美好愿景了。
更早走向線下做診所的是丁香園,與春雨醫生線下診所的“小快靈”不同,丁香園一家診所每年的投入都在1000萬以上。這家成立于2000年的公司,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稱贊為“慢公司”。安靜、專業地做學術,在醫學專業人員中積累了良好的口碑。但口碑并不能當飯吃。在走向線下的大旗下,丁香園在2010年進行了A融資,由風投DCM投資200萬美元。2012年底,丁香園完成近千萬美元B輪融資,由順為基金領投、DCM跟投,2014年獲得了騰訊7000萬美元的C輪投資,他們希望將利用自己的優勢,為中國醫生的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提供品牌、資金、培訓及技術的多方面支持,形成一個獨特的醫生自由執業平臺。但時至今日,離這個愿景的達成,丁香園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好大夫與微醫集團都意識到了知名醫院知名醫生作為稀缺資源的重要性,很長一段時間,他們手里的“王炸”都是號源,他們在互聯網+醫療領域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類,稀缺資源也確實成為這一類公司獲取裝機量、流量、活躍度的開路先鋒。2014年,微醫集團的前身掛號網獲得復星領投的2500萬美元,之后估值超過15億美元,2015年9月,掛號網宣布融資3.94億美元,更名為微醫集團,計劃用3億美元構建一個基于團隊醫療的全國互聯網分級診療平臺。復星又追加投資8000多萬美元,高瓴、高盛、國開金融等機構也沖了進來。2015年6月,好大夫在線也獲得6000萬美元C輪融資,摯信資本領頭,崇德資本跟投。但互聯網+醫療機構對醫療稀缺資源的占有程度,一直是政策的敏感地帶,2016年3月份,北京出臺一系列政策使得這一類公司受到沖擊。
資本破局之前服務必先破局。
有從業者抱怨相關政策的不明朗,是目前資本遲步的原因之一。但很快遭到了批評:等政策明朗了,還會有下一個滴滴、優步么?而資本期待的,仍然是服務的破局,與服務閉環的建設。如果你不幸得了感冒,你要如何去看病?排隊掛號,看著診室門口的排號,然后跑到各個樓層拿取自己的每一張化驗報告交給醫生。傳統的線下診療模式把就醫行為框在了一個“移不動”的死結之中。誰能讓信息移動起來,誰就能在服務端破局。
目前,大部分移動醫療企業在面臨“醫療移不動”的困境下不斷尋求轉型,更多的去結合國家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意見等政策去思考業務的深度以及如何結合國家政策、深度融合院內服務以及與醫療機構和政府一起利用互聯網技術去改善和提高醫療服務。如,阿里健康、好大夫、微醫、尋醫問藥等都在不斷探索與政府合作,打造家庭醫生服務、互聯網醫院服務等,還有一些企業則從疾病治療轉為健康管理服務。
商業模式上,移動醫療企業也在進行積極探索。易觀智庫醫療行業研究總監姜昕蔚表示,目前移動醫療企業正在積極探索醫藥變現、保險變現、線下變現和未來預期的數據變現等商業模式。在各種變現模式的探索下,保險公司、智能硬件和醫藥電商、醫療企業合作不斷深入,產業鏈日益完善。與此同時,移動醫療行業也呈現出新的趨勢。姜昕蔚表示,垂直細分領域備受移動醫療企業關注,在原有的問診、掛號的功能基礎上,分領域成為行業發展的又一特征,慢病管理、海外醫療等方面的試水在不斷得到市場認可;同時服務基層醫療需求,協助協助政府建立家庭醫生等服務體系也成為一個新方向。
在未來幾年里,互聯網+醫療都是科技創新的主要目標領域,這是一個由真實需求出發而快速抵達的大市場,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互聯網+醫療這種真槍實彈的市場當然是個武行,在各路資本的逐鹿過程中,互聯網+醫療后面的故事很大,這個行業也勢必成為未來普羅大眾主流生活方式的參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