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傳奇而又被忽略的劇作。1987年首演,當年連演三十六場,打破賴聲川的代表作《暗戀桃花源》的上演紀錄!
如果不是對賴聲川導演和表演工作坊瞭若指掌的人,恐怕很難知道這部1987年首演后,便沉寂了近30年的《圓環物語》。
老觀眾重溫舊劇,是不是有恍若隔世的感覺呢?
時隔整整29年,新版的《圓環物語》,再次登上舞臺。重寫劇本,修改序、第一場和第七場,還特別邀請了原版演員李立群的兒子李元太出演,頗有些傳承的味道。
《圓環物語》依舊延續賴聲川的黑色幽默,反映當時社會現象的一個載體,包含婚外情、失業、金融問題等等,用賴導自己的話說,“想了解80年代的臺灣,與其去翻報紙,不如去看這樣一出戲。”
既是地理場所,也是人生的圓環。
在《暗戀桃花源》巧妙的“戲中戲”結構大獲成功之后,《圓環物語》的結構更為特別。
在創作的時候,參考了奧地利作家施尼茨勒在1900年的作品《循環曲》,以四男三女七位主角進行了一次“循環敘事”。
賴聲川把這個結構落在八十年代的臺北的七個人身上,于是就有了小賈(甲)、以(乙)樂、炳(丙)中、小丁、小悟(戊)、吉(己)欣、雨耕(庚)。甲與乙、乙到丙、丙和丁,兩兩之間都有故事,然后庚又回到甲,演繹了臺北的六個故事,形成了以完美的圓環。
圓環即是結構上的圓環,也是地理場所臺北小吃區的圓環。這個“圓環”白天是車水馬龍的交通樞紐,入夜后依舊人聲鼎沸,卻成了充滿了煙火氣的夜生活中心。
如街坊談話,但笑中有淚
從日據時期的歷史開始,一直講到了當代。故事內容都很接地氣,甚至于有時候,是覺得自己在跟街坊聊天——肥皂劇拍攝,出軌,地產商拆遷,辦公室性騷擾,年輕情侶見家長,舊愛重逢……這是《圓環物語》中所發生的故事。
沒有家國情懷,也不談理想與遠方,更沒有英雄與偉大的贊嘆。三觀很正,卻又通過瑣事曬出社會眾生相的酸甜苦辣。
就像每段故事開頭所說:春去秋來,時來運轉... ...而這一切在今天看來,也依舊處處戳中笑點與痛點。
在舞臺劇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你時刻能從故事里面,找到自己或是身邊人之中找到影子。但,一個善于講故事的導演,是不可能只是單純地講故事,深味其中的臺詞與片段,你將會發現,它如刺針一般傷害你的內心:忠誠與背叛;光明與污穢;春風得意與黯自神傷……
臺上的故事循環往復,人生的悲歡起落。滄桑的“圓環”,流水的我們,誰都逃避不開的生活本質,帶著“煙火氣”的生活,才是真的“生生不息”。
六段故事都是挺普通的故事,但是結構是新的,既有環狀鏈接,環里面還有戲中戲;布景可以創新;表現手法可以創新;演員在演技上也可以創新。
舞臺布景也采取了圓環的方式,一次次地旋轉,把故事帶到一個個新的場景里。
另外,看得出來,這出戲的服裝都是經過,既有時代背景,也不失新潮,感覺賴聲川不做服裝設計或者服裝廣告什么的,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