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互聯網與金融業加速融合創新,對我國金融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隨著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的推進,互聯網金融業態趨于成熟,監管政策逐步明晰,我國互聯網金融將向規范有序方向發展,互聯網金融呈現出生態化、專業化、移動化、智能化和普惠性等新的發展趨勢。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基礎向好
首先,政策導向支持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2016年《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中也明確,要鼓勵和保護真正有價值的互聯網金融創新。其次,市場需求提升互聯網金融發展潛力。目前,我國大量中小微企業及創業者都有旺盛的融資需求,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依舊是亟待解決的難題。中國銀行業協會副會長楊再平提出,“互聯網金融是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的一個利器”,互聯網金融能夠滿足企業融資、居民理財等市場需求。再次,信息科技推動互聯網金融不斷創新。當前,我國互聯網用戶超過6億人,互聯網普及率51.7%,客戶群體龐大;同時大數據、云計算、智能設備、生物識別等技術迅猛發展,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有力支撐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二、生態化和專業化趨勢明顯
一方面,互聯網金融生態化發展格局突顯。生態化是指大型互聯網金融機構由單一業態向綜合化、多樣化業態融合發展的過程,形成一個涵蓋完整金融消費產業鏈的綜合化和一體化的金融服務平臺。近年來,螞蟻金服積極打造全產業鏈生態發展路徑,其生態鏈已涵蓋支付、銀行、消費金融、眾籌、網銷保險、網絡理財、供應鏈金融、金融云等眾多領域。傳統商業銀行也在積極構建“互聯網+”金融生態系統,如建設銀行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微信銀行三大渠道,搭建起包括“善融商務”、“悅生活”、“惠生活”等三大平臺。另一方面,互聯網金融專業化發展模式顯著。專業化發展主要針對中小互聯網金融機構,其專注于某一個垂直細分領域(如P2P、征信、保險等)方向發展。如華南知名網貸平臺融資易,主打產品是具有小額、分散、周期短等特點的“墊資贖契”產品,主要圍繞具有銀行準入信用標準的個人或機構的過橋資金進行放貸,大大降低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同時該項目業務范疇廣,市場活躍,需求量大,滿足了平臺對優質項目的需求。
三、移動互聯成為互聯網金融點方向
首先,移動互聯網金融政策環境利好。移動金融得到了監管政策大力支持,特別是放開移動支付限制對促進移動金融發展具有積極作用。2014年央行發文鼓勵商業銀行拓展NFC手機近場支付應用,2015年央行發文指出“移動金融是豐富金融服務渠道、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發展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其次,移動金融更好滿足客戶行為需求。隨著4G技術普及、用戶體驗提升及移動設備普及率的提高,消費者互聯網設備進一步向移動端集中。截至2016年6月末,我國手機支付用戶規模增長迅速,達到4.24億戶,網民手機支付的使用比例由57.7%提升至64.7%。再次,移動技術助推移動金融發展。如在支付領域,隨著二維碼支付技術的成熟,商業銀行及時推出二維碼支付服務。近期工行推出的工銀二維碼支付,可覆蓋線上線下和O2O支付全場景。另外,移動互聯網金融逐步從單一的移動支付向“一站式金融生活移動平臺”發展。
四、互聯網金融趨向智能化方向發展
一是智能投顧技術提升個性化金融服務,為互聯網金融帶來全新的業務模式。智能投顧能夠根據每個投資者的風險承受能力、理財目標以及風險偏好等,運用一系列智能算法及投資組合優化等理論模型,并根據市場的動態對資產配置提供建議,為客戶提供參考。二是區塊鏈技術深刻影響互聯網金融。區塊鏈技術在金融領域存在眾多優勢,一旦具備成熟應用基礎,將深刻影響當前的金融格局和運行方式。目前,央行鼓勵區塊鏈技術研究,先后成立了中國區塊鏈應用研究中心和中國區塊鏈研究聯盟。三是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技術的利用,可進一步促進互聯網金融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方法能改善經營決策,為管理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使經營決策更加高效便捷,促進互聯網金融智能化發展。
五、普惠金融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重點
數字普惠金融是2016年G20會議的重要議題之一,該會議通過的《G20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提出8項主要原則和66條行動建議,旨在利用數字技術促進普惠金融發展。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引導互聯網金融、移動金融在農村地區發展。隨著中央對農村網絡及金融建設加大扶持力度,當前城鄉地區已成為互聯網金融布局的熱點,銀行、電商等機構積極布局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