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年會的時候,朋友跟我說,他覺得我“表現的很好,但是沒有重點”,看起來邏輯關系不明,莫名其妙的一句話讓我很震撼。原來自己的迷茫表現的如此的明顯。
一直以為自己找到了生命的重心,實際上內心混沌。然后,我就在思考我的生命里真的沒有重心嗎?我現在找不到它,但是找不到不意味著我需要放棄啊。那么人活著,一輩子真的需要有重心嗎?如果有的話我希望是什么呢?是足夠多的金錢?是足夠多的影響力?是高尚的品德修養?是追逐名和利嗎?如果這些真的是人活著的重心,我又該如何決定哪個才是最重要呢?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找到他嗎?無法求助外物,唯一要做的是傾聽自己的內心。
今天依舊在看《少做一點不會死》
第一章:少即是多的力量
作者說,我們很多人都在追求賺更多的錢,買更大的房子,更多的汽車,更多的衣服和房子,我們需要大商場,消費的更多產出也更多,我們做的事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但是所有人都只有24個小時,一旦達到了產能的極限,就無法再超越。那作者的建議不是說一定要在一天里,擠出更多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情,而是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有足夠多的意義。
很多時候做了很多事情,也意味著做了很多無關緊要的瑣事,而這些會把你弄得疲憊不堪,承受巨大的壓力。作者很欣賞日本的俳句,它非常形象地代表了的少即是多原則,它只有三行共十七個音節,俳句作者必須接受這個限制,用有限的音節表達完整的意義與思想。
而這個與作者所說的簡單高效的兩個原則,也是可以類比的
原則一:由于設定了限制,我們必須抓住重點,無論做什么事情你都得學會設限
原則二:通過抓住重點,用最少的資源得到最多的回報,抓住重點能夠節省你的時間和精力,做到事半功倍。所以在工作中永遠都要選擇回報最大的任務。
我們習慣完成一大堆工作,埋頭苦干。但實際上,我們可以選擇永遠優先完成回報最大的任務,而這些能夠讓你獲得很多的好處。比如說讓你獲得持續的認可,長遠來看能夠讓你賺到更多的錢,同時也會對公司的營業收入品牌塑造拓展業務方面都會有很大的好處,他會讓你的個人生活發生重大改變,你甚至會開始為全社會或者人類作出貢獻。
但是怎樣才能夠確定任務回報最大呢?
方法一審是任務清單事項。
對自己提出下列問題,
這些任務能否在本周或者本月之后發揮影響力它將如何改變我的工作事業生活?
他對實現我的長遠目標有沒有幫助這個目標有多重要?
根據這些問題的回答,你就能判斷哪些任務從長遠來看回報很大了。雖然過程現在聽起來很繁瑣的事,習慣以后就會變得很容易,幾分鐘就能搞定,
而方法二從制定目標入手,如果你能先設定明年的目標,就能夠合理的規劃工作,所以如果你有三個長期目標,不妨每天都從清單里選一項能夠讓自己朝目標更進一步的任務。說這么多,你要如何選擇最適合你的方式呢?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選擇,你可以把所有的方法結合自己的情況進行整合。
俳句還說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為生活的各個領域設限。只有設定限制之后,你才能夠抓住重點。少即是多的原則適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說郵件太多,那就限制每天只查收兩次電子郵件,每次只回復五封最重要的郵件。如果手頭上的任務太多,那就把項目限制到三個以下。屋子里的東西太多,就把東西設定在兩百件以下,如果我沒有養成良好的理財消費的習慣,那就直接設限每天花多少錢。所以可以思考一下生活中間有哪些領域喘不過氣了,我可以怎么簡化嗎?我想怎么簡化?簡化成什么樣呢?這些都只是初級的問題,重點是我們要一步步弄清楚哪些東西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