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暑假里看了南京師范大學酈波教授在“百家講壇”主講的《酈波評說曾國藩家訓》一書,受益匪淺。
? ? ? ?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既備受關注也備受爭議的人物。他被稱為“晚清中興名臣之首”,又被稱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學大師與一代大儒。對于政治上功過是非的爭議不談,曾國藩有一點卻是不論“譽之者”還是“讞之者”都極為推崇的,這就是他的家訓智慧。
? ? ? ? 我是一名教師,但我首先也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三字經》中云:養不教,父之過。我相信,再好的老師也無法取代父親與母親。而家訓,是一個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曾國藩家訓》被稱為“千古家訓之首”,曾國藩,不僅給他的子孫后代留下很多家訓名言,指引他們走向正確的人生道路,而他本人,更是這些家訓的身體力行者,身教勝于言傳,這是最值得我們為人父母者學習和借鑒的。
? ? ? ? 酈波教授評說的曾國藩家訓,分為四大篇:識己篇(修身齊家)、識人篇(立人達人)、識事篇(剛柔并濟)、識道篇(明強挺經)。酈波教授把曾國藩一生教育子女、指點子弟,甚至培養后人的教育思想與智慧,做了一個全景式的評述,用詞典雅,評價中肯,旁征博引,說理深入淺出。
? ? ? ? 在四個篇章中,對我觸動最深的是“識己篇”。識人容易識己難,一句俗語說的好:旁觀者清,當局者迷。你最大的敵人就是你自己。
? ? ? ? 對于這一點,倭仁老師教給曾國藩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記日記。他告訴曾國藩,一個人最不容易原諒的是別人,最容易原諒的是自己。要敢于把自己每天的所思所想以及所錯所誤都記下來,那才叫敢于直面慘淡的現實,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才叫真正的勇士。曾國藩真不愧是既好學又有毅力的人,他此后一生都記日記來反省自己人生的得失。
? ? ? ?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平時備課中的“教學反思”。“教學反思”就是把自己平時教學過程中的困惑、失敗、經驗等及時記錄下來,也就是一個回顧教學———分析成敗———查找原因———尋求對策———以利后行的過程 ,這應該是一個優秀教師的必經之路。反觀自己,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不是當天的事情沒有及時記錄,就是以難以措辭為借口沒有抓住一閃而過的想法,終歸就是一個“懶”字,總是在原地踏步,特別是到撰寫論文或案例的時候就只剩下“無米之炊”了。
? ? ? ? 第二個方法是敬,要慎獨。敬就是對自己所信奉的理想與思想要有敬畏,不能面上一回事,心里另外一回事兒。慎獨這個詞出自《禮記》。《禮記》中的“大學”和“中庸”兩篇都說君子應該“慎其獨”。那意思也就是一個君子,不僅應該在人前表現出君子風范來,更應該在沒人的時候、獨處的時候,也就是不論人前人后,不論外表還是內心,都始終如一,誠以對人,誠以對己,這樣才能逐漸把自己身上的惡習給根除掉。“慎獨則心安,主敬則身強”(出自《曾國藩誡子書》)。
? ? ? ? “誠以對人,誠以對己,誠以對天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不要隨波逐流,在意別人的看法而失去自己的本心,伊藤穰一說:沒有人是靠別人告訴他怎么做而贏得諾貝爾獎的。過去的許多日子里,我總是太在意別人的看法,卻從未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一個目光短淺的人,這一切都是因為忘記了自己的初衷,若早早的多讀書,增長見識,知識的儲備,視野的開闊,自會引導自己的行為。有句話說得好,“不要假裝很努力,因為結果不會陪你演戲”。
? ? ? ? 而最有用的一點是倭仁的老師唐鑒教給他的———靜。唐鑒說:“若不靜,省身也不密,見理也不明,都是浮的!總是要靜。”所以,“最是靜字工夫要緊”!(《曾國藩全集?日記》)曾國藩聽了這話,有如醍醐灌頂。后來,他真的在這個“靜”字上做足了功夫,也真的靠這個“靜”字超越了年輕時那個華而不實的曾國藩。
? ? ? ? 那么,他是怎么做的呢?
? ? ? ? 首先就是靜坐。曾國藩認為,無論怎么忙,都要靜坐,身體寧靜可帶動內心寧靜。除了靜坐之外,曾國藩練靜還有非常重要一點,那就是臨事淡泊守志,淡定守靜。他在家訓里說過一句名言:“能甘淡泊,便有幾分真學問。”那意思是說,一個人臨事淡定、冷靜、從容,不要問他看過多少書、上過多少學,這個人一定是有學問的人。心中不藏萬卷書,沒有很深的見識,斷難養成臨事不躁的從容氣質。正是靠這個“靜”字 ,曾國藩改正了一身浮夸的毛病,在修身之道上跨出了堅實的一步。
? ? ? ? 早在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在給兒子的家訓《誡子書》中就有云:“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每個人都是時光的泅渡者。在這個現代化的世界中,似乎每個人都渴望沖在前面,害怕自己停一停腳步就前功盡棄再也沒有飛起來的能力。越來越快的步伐,我們每天都氣喘吁吁逼著自己加速再加速。可為何就不能靜下心,在淼淼時光中等風來?林徽因曾說:“真正的寧靜不是避開車馬的喧囂,而是在內心修籬種菊,盡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濤聲依舊。”
? ? ? ? 曾國藩的這個“靜”字,尤其值得我們現在的人好好學習,不忘初心,才能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