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對我們來說,是次第而行,是平凡而具體、每天都在做的一件事,像吃飯、睡覺那樣。《次第花開》這本書用很優美的易懂的文字闡述了佛法的一些思考。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予我們智慧和力量。
作者
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藏傳佛教寧瑪派最偉大的如意寶法王的心子,常到各地組織放生,慈悲十方萬物,弘化無量眾生。
眾生皆苦
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類:苦苦、變苦和行苦。
苦苦:大家都認為的痛苦,老人住院了,手被割破。
變苦:所謂的快樂但是其本質是痛苦,最終變成了痛苦,比如戀愛失戀的痛苦,原來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最后變成一種苦痛,所有的感受都會轉化為痛苦。
行苦:眾生陷于輪回中的整個存在狀態的無奈和不圓滿,被種種煩惱束縛。
具體而言人間的痛苦分為八種:生、老、病、死、怨憎會、愛離別、求不得、不欲臨。
承認痛苦的普遍性,我們就能集中精力處理問題本身,而不是糾纏在憤憤不平的情緒當中。不是讓我們逃避它而是直面它,就會讓問題變得簡單。痛苦也是一種感覺而已。
修行佛法
痛苦源自我執和法執
即對自己的執著和對周遭事物的執著。這世上并沒有一個絕對存在的“我”,所謂的“我”,只是一個相對性的存在。一旦我們放下執著,就會獲得安樂。認識無常,克服恐懼
佛陀說一切痛苦的根源在于我們長期以來對自身以及外部世界根深蒂固的誤解,這個誤解就是“執幻為實”。我們把幻滅的東西當做實際的東西。無常是指事物不按我們的預期或喜好發展時,令人懊惱、憤慨的狀況。人們誤認為是無常帶來了痛苦,而實際上造成痛苦的不是無常,而是對無常的恐懼。
克服這種恐懼有兩個辦法,一是熟悉無常,二是了解恐懼無常的原因。面對無常,觀察它,熟悉它,你才會發現任何人不只有自己在經歷人生的各種變化,接受變化并沒有好和壞,才能獲得內心的安定。** 慈悲心地里能開出安樂的花朵**
安樂是一種心的感受。有時候人們并非不快樂,只是以為自己不快樂而已。其實,痛苦消失就是快樂。如果人們能注意到每一個單純而直接的當下此刻就具有都帶著淡淡的喜悅。如果不把快樂寄托于瞬息萬變的外部世界帶給人的刺激,那么快樂的感受是可以延長、擴大的。自律
修行是修養仁愛、寬容、謙讓、與人為善等精神品質,也就是要關注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覺調整自身行為讓其他眾生感到安適快樂。
你的所作所為不給其他人傷害。不忍心看到另一個生命痛苦,就是惻隱之心。在此基礎上參與、分擔另一個生命的痛苦,就是悲心。
從長遠說,我們若真心替別人著想,首先須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覺察。自律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不讓自己沉浸在對人對事無益的想象中。自律不是壓抑情感而是不傷害,考慮他人的感受。
修行的誤區
皈依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點,它是整個修行。皈依佛法需要膽識,因為佛法不向你承諾安全感或確定性,事實上,佛法恰恰要打破你對安全的幻想。持續的覺察訓練,會讓我們逐漸習慣這種不迎不拒的做法。**不是依賴一件具體的事情上,拜佛是讓你簡單謙卑,減少分別心,不是獲得安全。出離心
出離是不愿意過現在過的生活。輪回是一種慣性,不斷改變習慣,就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慢慢地停下來。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才能讓那股巨大的慣性--輪回停下來輪回,這就是出離。
為什么修行不能持續地改變我們的生活?也許答案就在于我們把生活抓得太緊,我們想要掌控生活的一切。
普通人的生活: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讓我們心頭一緊,必須立即判斷出它的利弊以采取相應的行動。我們自以為是生活的故障檢修員,整日一副嚴陣以待的模樣。順境如此,逆境更是可憐。
修行只是讓自己放松下來,不再對抗,習慣那種不確定性并安住于此,有人也把這稱為自在。習慣讓我們看上去像個傻瓜。現在就開始改變這些習慣,這就是出離**,愿意當下改變就是出離。菩提心
佛教徒是決心與自己親密相處的人。親密相處有兩層含義:一是誠實地覺察自己身、語、意的所有活動,二是柔和地對待自己。慈悲不僅是針對他人,也針對自己,并且首先是針對自己。
修煉的方法
六度,稱六波羅蜜,意為“渡到彼岸”。
布施:布施的精髓是舍棄貪執。對已有的東西不執著對沒有的東西不貪求。不要以為施惠于人是給予恩惠,當以慈善家自居的時候其實你沒有放棄任何東西,你只是交換了一種感覺,布施可以不擁有這些東西。
持戒:戒律不是束縛,而是保護。戒律指適當的行為,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其目的是不傷害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眾生。
忍辱:行為精準意味著我們須保持正念,不輕易對狀況下評斷、做反彈,這正是忍辱的要義。任何情況都能適應,任何可能性都能接受。沒有趨避,所以沒有恐懼,也不會不耐煩。我是“無我”的所有沒有一個“我”受到傷害。
精進:精進不是因為必須而勤奮去做事。不是因為“必須”而做事情是精進。勤奮需要結果的,精進沒有人承諾你成功但是還是勤勤懇懇做。
禪定:禪定是舍棄散亂。孔子無論在鄉人還是國君都是定力的。
智慧:般若空性超越文字,它比較接近內心的極度開放狀態,清明、遼闊、不固執、不僵化、不拒絕、不期求、不留戀,一切皆有可能。
優美智慧的語句
- 有意識地讓自己的目光柔和起來,愛護自己最好的辦法是對人對事豁達和寬容。
- 只有了解痛苦,我們才能夠直面痛苦,痛苦也就會變得更簡單。
- 因果一旦成熟,任何行動都無法阻止果報的顯現。 痛苦并不總是壞事。人生的得失起伏都可以是覺悟的契機,關鍵看你以怎樣的心去面對。
……
本書來自于《樊登讀書會》推薦,建議下載免費的kindle版進行原著的閱讀。書中寥寥幾語足以震撼心靈,自然其中的高深莫測不是我所能比及的,愿與大家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