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概念:
基礎知識:
人大抵上要經歷這么幾個階段: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e OK
絕大多數人弄不好終生都在第二個狀態與第三個狀態之間反復穿梭:
要么你行我不行;
要么我行你不行……
大多數人永遠無法進入最后一個狀態: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
原理分析:
根源就在這里了:處于第二種狀態和第三種狀態的人,
著實見不得別人「的」好。
對于缺乏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這個世界上只有好人和壞人。
但是對于開啟元認知能力的人來說,每個人都有優缺點。我們既不會因為一個人的優點而忽略他的缺點,也不會因為一個人的缺點而無視他的優點。
雙重標準就是這樣形成的:
看別人的時候,注意的是「錯」與「不好」;
看自己的時候,注意的是「對」與「好」或者「更好」……
于是,大多數人就這樣自斷了“后路”——永遠停留在第二個或者第三個階段里,反復穿梭卻無法突破,永遠不可能進入最后一個狀態。
這事兒怎么就這么難呢?可能的解釋是這樣的:
你在某個或某些方面必須得到一定程度的普遍承認,才可能真正做到心態平和。
……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你不必再主動費心去比較了。否則,你就像所有正常人一樣,不斷地把注意力放到“證明自己”上去。
比較是沒有盡頭的。
看不見別人的好的人,通常也很害怕別人看見自己的不好。
這就像我們之前談到抱怨時說過的那樣。對于周圍人的抱怨,實際上歸根結底是對于自己的抱怨。
我們經常聽人說,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其實我們有機會,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快樂之上。
我挺好的,你也挺好的,其實大家都挺好的。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永遠也沒有到達最后一個狀態。而想要達到這種狀態,需要的并不是多么刻苦的努力,可能只是一種觀念上的轉變而已。
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
踐行法則:
盡量跳出一個非此即彼的狀態,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去尋找共贏的結果。
對,關鍵就在于這里:
無論如何,都要把一切可能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長上去。
這是我們通往財富自由之路,事實上是“通往任何自由之路”的根本。
所以一方面,我們要動用自己的元認知能力,把注意力從別人的“錯”或者“不好”上拿開。
另一方面,我們要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它會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無暇和別人做無謂的比較。等到你真的好起來之后,你會自然發現,別人身上其實也有很多優點值得學習。
別人的優點你可以拿來參考,別人的缺點你可以拿來作為提醒。
「證明自己根本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成長若是成真,證明自動完成。」
思考與踐行:
從小到大到大都想證明自己,因此損失了很多快樂。
往往缺失什么,就想證明什么。
小時候身體差,成績差,就想證明自己別的方面強,至少玩游戲要比別人厲害。
工作了,就想證明自己工作能力強,賺錢多。
我還記得二十多歲的時候和舅媽說過一句很可怕的話,我說,這輩子,我不成功便成仁。
經歷了磨難和人生的巨變之后才徹底想明白,人生要追求的不是這些。
阿德勒在認為,人格是在戰勝自卑和追求優越過程中形成發展的。
打鐵還需自身強。
當你真正擁有某方面的能力以后,反倒沒有證明自己的動力了,反而愿意去幫助那些在這方面稍有欠缺的人。
經濟學的最偉大發現正是把利己與利他、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統一了起來。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對經濟學的開創性貢獻正在于此。理性人的假設是斯密提出來的,他并不是贊揚這種利己性,只是承認它是無法更改的人性———他認為,每個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可以實現整個社會的利益。
所以,我會牢記:
看得見別人的好,是為了讓自己過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