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想法和思路存在腦子里漂浮,但不愿意去細究,總是浮淺,明日拖明日,習慣囤積了。
這是病,
一件事,腦子里過一下,應該這樣做可以,未自己親自去跑,就開始各種培訓,各種洗腦,讓下屬去做;
對他們的期望值忽高忽低,高不成低不就。
久了,他們的發展緩慢,然后我在強壓指標;
…………
怕、不知道自己要什么、為啥做這事兒、自己喜歡什么、自己用心做過一件事嗎長這么大……
在你閑下來時,你突然發現自己不知道該干啥了,
迷茫,茫然,
一晃一天過去了,晚上回到家,挺累,
累什么這是,
習慣累了。
手頭想做的項目有,但心里總是在徘徊,該做不該做,要花多少精力做,萬一沒做好,咋辦?
看到別人賺錢,眼紅,
一方面,急著去拼去爭,
另一方面,又知道爭來爭去,都炮灰,沒勁,
想想,束縛很好的讓自己成功地成為了上班族,打工仔;
什么都蜻蜓點水,深不進去,一深發現好難,算了,先屯著,下一個;
周而復始。
浮躁,估計大家都有;
我一做就要立竿見影,咋還沒出效果,選擇的方向不對?我這么用心努力(真的嗎?),哎,估計選的方向不對,算了,不做了;
閑著、飄著、無所事事、混著;
看36氪、虎嗅等報道,某某又融資多少,某某多牛逼,
心會有觸動,同時也自我安慰:都是炒作,扯淡,牛逼的公司還用得著報道;
繼續自己每一天的生活、工作;
之前以為忙就是用心,加班到晚上一兩點就要拼命;
現在很多的互聯網公司都是這樣的文化,不加個班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互聯網公司;
形式多了,就把效能丟了。
雕爺私下曾講過他常用的心法:刻意練習、及時反饋、微小改進、1萬小時;不斷脫離自己的舒適區,找到自己不擅長的部分,切分成一小段,對每一小段進行刻意的練習,并每天及時的反饋進展;微小改進就是對自己手頭經常做的事情,每天要求自己進行改良,哪怕0.1%;堅持1萬個小時,這在異類里有詳細的說明。
知道是一回事,踐行是另一回事;
死心塌地,聽話照做,說起來容易,做起來相當難;
這也就是為什么聰明人遍地是,但成事的人少之又少;
為啥做,怎么做,做什么,事就這樣理順了;
窮人和富人最大的區別是什么?
沉浸感;
窮人還在左顧右盼,思來想去;或做一段,停下來想想這么做,對嗎?是不是選錯方向了……各種猶豫、徘徊;
富人決定干了,很快就進入狀態,思考的問題是怎么做,哪些自己做,哪些不做,讓窮人做;
1+1=2,覺得沒錯就去實踐;不要總是想著為啥1+1就等于2了,
時間就這樣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