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科技想要什么》一書,最深的感觸是作者(凱文·凱利)通過大量事例和數據闡述從歷史看現在,科技發展有跡可循。除了驚訝作者的思考方式以外,引申出來的是我學會從現在看未來,預測和審度著自己的人生軌跡。躺在床上,閉上眼睛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來自60歲自己的召喚。
我已分不清是自己穿越到未來,還是未來的自己穿越到現在,因為站在我面前的正是60歲的自己,陌生而熟悉的輪廓還是清晰認出來。
60歲的我:看著我,此時此刻的你,完成了來到這個世界的使命了嗎?
我:什么使命?
60歲的我:如果這個世界是以罪惡為榮,那么你應該是個無惡不赦的人;如這個世界是以貢獻為榮,那么你應該是個卓越的布道者。
我:你從何而來?
60歲的我:書中讓你學會置身于時間的長河看待事物的發展,從歷史看現在,從現在看未來,我正是從你零碎的思緒中誕生而來。人類無法跨越三維空間進入四維空間,擁有可以掌控時間的能力,確實,我們的軀體不可以,但我們的思想可以,正如你面前的我。
我:你為何而來?
60歲的我:是你把我召喚而來,原因你是知道的,我是你,你也是我。你內心想把時間的體驗感濃縮得更短,嘗試看清自己的人生軌跡,不,準確來說應該是根據現在的每一天作為“輸入”,從而窺探未來的我。其實你現在只能看到我的輪廓,我的容貌依然模糊不清,可能是臉上布滿溝壑縱橫的皺紋、胡子拉渣,可能是精神矍鑠、朱顏鶴發,但與現在的你息息相關,正是你在時間的手術臺上一筆一劃給我整的容。
相對于“科技”這個無形的概念,在人類歷史進程中都可以找到其有據可依,有跡可循,作為存在于這個世界的我們,難道就不能找到一些關于預測未來的蛛絲馬跡?
有時候,我們最難面對的其實是自己。很難想象,對面和你聊天的那個人正是自己,說到不喜歡聽的話,我們該是生氣,還是感謝,還是無可奈何……但我們知道,我們的人生很慶幸有這么一直陪伴著我們的另一個自己——過去的,未來的,他(她)都希望如今的自己能更好,不是嗎?
短短數十年,起碼我們都不想做一個匆匆的過客。
后記
當我遇到人生重要選擇的時候,我會把它置于漫漫的時間長河里,感受自己的渺小,稀釋所見的壓力和擺脫眼前的枷鎖,剩下就是選擇背后的本質,簡言之,那種感覺就像撥開云霧見月明的從容。